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中转录调节因子c-Myb的表达对肺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c-Myb高表达的4T1乳腺癌细胞株,种植小鼠构建乳腺癌动物模型,检测实验动物肺转移情况,通过荷瘤抑制试验检测肺转移抑制效果。提取组织进行荧光PCR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利用Medisapiens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对c-Myb和Ccl2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表达c-Myb的荷瘤小鼠肺部转移灶明显减少,其中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受限。由数据库分析得出,c-Myb高表达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结论:乳腺癌中c-Myb的表达能够通过炎症因子Ccl2抑制肺转移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体和半相合异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成组匹配原则将病例分为3组: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组(自体CIK组),半相合异体CIK细胞联合化疗组(异体CIK组),单纯化疗组。观察自体和异体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比较各治疗组治疗前后体内T细胞亚群变化,并对3组的临床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FCM检测结果显示,自体与异体CIK组CIK细胞输注后CD+3、CD+4/CD+8比值、NK细胞(CD-3 CD+56)和CIK细胞(CD+3 CD+56)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自体CIK组治疗前分别为(47.2±10.1)%、1.0±0.1、(15.1±2.7)%、(0.7±0.2)%。治疗后分别为(58.8±12.3)%、1.3±0.2、(24.6±7.1)%、(3.8±2.2)%;异体CIK组治疗前为(49.4±11.4)%、0.9±0.2、(14.8±3.2)%、(0.9±0.3)%,治疗后为(57.3±9.2)%、1.4±0.3、(25.4±6.7)%、(4.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0、19,均P<0.05),而单纯化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临床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自体及异体CIK细胞治疗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7 %、28.6 %和64.3 %、71.4 %)均稍高于单纯化疗组(21.4 %、57.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85、χ2=41.24,均P>0.05)。结论 自体或半相合异体CIK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好、毒副作用低,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肿瘤辅助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健康人CIK细胞对宫颈癌细胞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康人的CIK细胞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并对其杀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宫颈癌的过继免疫治疗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获得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各种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成CIK细胞,流式细胞仪对细胞作动态表型分析;用MTT法检测CIK细胞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细胞毒活性,用DNA凝胶电泳检测CIK细胞诱导HeLa细胞凋亡情况,用RT-PCR技术检测杀伤前后宫颈癌细胞Fa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人CIK细胞对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活性,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及效靶比的增加其杀伤活性逐步增加;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经CIK细胞作用后HeLa细胞DNA被降解,在DNA凝胶电泳图上呈现特异的梯状条带(DNA Ladder);RT-PCR结果显示经CIK细胞作用后HeLa细胞中Fas mRNA基因表达上调。结论:健康人CIK细胞对宫颈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癌细胞Fa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直至死亡。为临床应用CIK细胞治疗宫颈癌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Pictilisib(GDC-0941)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杀伤及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将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株ES-2分为对照组、125I粒子组(细胞接受125I粒子照射处理)、GDC-0941组(1 μmol/L GDC-0941培养细胞24 h )及125I+GDC-0941组(细胞接受125I粒子照射处理,并以1 μmol/L GDC-0941培养24 h),按照分组进行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皮下接种ES-2建立卵巢透明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25I粒子组(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心)、GDC-0941组(灌胃125 mg/kg的GDC-0941)及125I+GDC-0941组(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心并灌胃125 mg/kg的GDC-0941),给药开始后,每隔2 d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21 d后处死裸鼠并取其肿瘤组织,电子天平称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内细胞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与增殖标记物Ki-67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相较于125I粒子照射和GDC-0941单独处理,125I与GDC-0941联合作用下,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且细胞核浓缩明显,浓染颗粒较多,碎裂现象严重。与125I粒子植入和GDC-0941灌胃的两组裸鼠比较,125I粒子植入联合GDC-0941灌胃的裸鼠,肿瘤生长较为缓慢,肿瘤块变小、质量也减小(P<0.05),肿瘤组织内细胞排列稀疏,Cleaved-caspase-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Ki-67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此外,外周血中CD3+CD8+T细胞比例增加。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GDC-0941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杀伤作用,且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善移植瘤裸鼠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两者联合作用效果要优于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AL)的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四色FCM检测23例BA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 23例BAL患者中有10例(43.4 %)表达cCD3,16例(69.6 %)表达cCD79a,20例(87.0 %)表达cMPO,14例(60.9 %)表达TdT,19例(82.6 %)表达CD34,20例(87.0 %)表达CD117,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者13例(56.5 %),均共同表达cCD79a和cMPO;同时表达髓系和T 系抗原者7 例(30.4 %),均共同表达cCD3和cMPO;同时表达T系和B系抗原者3例(13.04 %),均共同表达cCD3和cCD79a。结论 cCD3、cCD79a、cMPO为系列特异性抗原标志,对诊断及鉴别BAL具有重要意义,FCM是目前诊断BAL特异可靠的方法,在临床白血病治疗和预后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肾病综合症、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常出现低T_3高rT_3血症,或称低T_3综合征。在非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主要是5’脱碘酶的活性改变而导致外围甲状腺激素脱碘代谢变化。为了解急性脑血管病初期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改变,我们测定了4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血清T_3、T_4、TSH、rT_3测定,并与正常健康组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人和胃癌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原代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差异,进一步了解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和胃癌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鼠抗人CD3 McAb、基因重组人IL-1α、IFN-γ、IL-2,经体外培养诱导为CIK细胞;手术留取的新鲜胃癌组织用机械研磨法分离成单细胞悬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2种CI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健康人的CIK细胞较胃癌患者自身的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力强,第1天表达CD3+/CD56+的细胞健康人占(1.064±0.22)%,癌患者占(1.031±0.13)%;而经细胞因子刺激后的第7天健康人占(28.66±2.00)%,癌患者占(17.63±2.22)%;14 d后分别占(57.14±1.96)%和(48.53±2.19)%(P<0.05);其杀伤肿瘤的能力也远远高于患者自身的杀伤能力。结论:健康人和胃癌患者的CIK细胞对原代癌细胞都有细胞毒的作用,健康人的CIK细胞无论增殖能力和细胞毒的活性都远高于肿瘤患者自身的CIK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体内外抗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方法:收集8名健康献血者和8名宫颈癌患者的新鲜外周血,分别通过常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应用相应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分化出CIK细胞,动态观察CI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表型和对HeLa细胞的杀伤活性;在BALB/c裸鼠皮下接种效应细胞,观察宫颈癌患者CIK细胞对接种HeLa细胞的荷瘤鼠的抑瘤作用,同时设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和PBMC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源于健康人和宫颈癌患者的CIK细胞间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区别(P〉0.05)。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来源的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均得到了大量扩增,宫颈癌患者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在实验开始前约占0.13%,到实验后第28天上升到25.8%。体外实验表明,宫颈癌患者的CIK细胞杀伤宫颈癌HeL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PBMC细胞。裸鼠体内实验表明,宫颈癌患者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抑瘤率可达80.6%,高于LAK细胞的59.1%和PBMC细胞的38.3%(P〈0.01)。CIK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比空白对照组缩小(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CIK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宫颈癌细胞活性,有可能用于临床上宫颈癌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IK细胞水平变化及CIK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鳞癌20例,腺癌12例)化疗2 w后外周血CIK细胞及CIK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水平变化.首先采用PC(紫杉醇+卡铂)方案对病人进行化疗,在化疗前及2 w后观察其外周血CIK细胞水平的变化.化疗疗程结束2个月后采用CIK治疗,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I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化疗前平均为7.18±1.26,化疗后平均为4.0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T,Th,Ts,NK)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其平均值分别为55.04±9.17,23.22±5.19,24.32±4.33,1.06±0.32和15.55±4.66;治疗后为62.30±10.23,31.21±8.18,31.02±6.23,1.31±0.55和19.3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细胞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治疗前及治疗后平均值分别为14.43±3.69和15.65±2.87,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还能够提高肿瘤病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1508名新生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有 1亿以上人群是HBsAg携带者。HBsAg携带时间长、传播途径广泛。为此 ,我校对 2 0 0 1级新生进行了肝功能及HBsAg检测 ,针对易感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检测对象为 2 0 0 1级新生共 15 0 8人 ,其中男生5 6 7人 ,女生 94 1人 ,分别来自河北省各个市、县的高中毕业生 ,年龄 19~ 2 1岁。1.2 方法 在新生入学体检时 ,抽取早晨空腹静脉血 2 .5~ 3ml,测定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