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年龄、性别及其十二指肠黏膜绒毛形态与纹状缘氨基肽酶N(APN)、二肽氨基肽酶IV(DPPIV)、氨基肽酶A(APA)和膜Gyl-Leu肽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3月-10月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章医院264例患儿进行胃镜下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活检,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肽酶活性测定.结果 绒毛萎缩组APN、DPPIV活性均低于正常组.DPPIV活性与年龄呈负相关.APN、APA和Gyl-Leu肽酶活性与年龄因素无关.四种肽酶活性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纹状缘氨基肽酶APN、DPPIV及二肽酶Gyl-Leu肽酶的活性与绒毛形态有关,而Gyl-Leu肽酶及APA活性不受绒毛形态改变的影响.DPPIV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迁延性慢性(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探讨回肠末端黏膜组织学形态与纹状缘肽酶、双糖酶活性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结肠镜检查患儿回肠末端黏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以迁慢性腹泻病及非腹泻病组患儿为观察对象,两组中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者为慢性炎症组,余为黏膜正常组。非腹泻病组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回肠末端黏膜标本中纹状缘肽酶和双糖酶活性水平。结果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童医院共收集到27例回肠黏膜标本,光镜下见其绒毛形态均正常,病理学检查10/27(37.0%)例有慢性炎症。迁慢性腹泻病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炎症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黏膜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末端黏膜绒毛正常的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其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慢性炎症且绒毛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其纹状缘肽酶活性及双糖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内镜直视下儿童幽门扩张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05-2006年到我院行胃镜直视下幽门扩张术的患儿15例,共47例次,在胃镜直视下进行三级球囊幽门扩张治疗,并配以适当的护理。结果:46例次患者均可以成功进入幽门并作幽门扩张,效果确切,每例扩张程度不等,没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次幽门附近出现针尖大小穿孔,并转往外科作修补术,术后幽门扩大程度不受影响。结论:在适当的护理配合下,内镜直视下幽门扩张术的治疗得到更好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小儿食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治疗小儿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食管狭窄患儿,其中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7例、先天性食管狭窄3例、腐蚀性炎性狭窄2例,年龄5~59个月,在静脉复合麻醉和气管插管下,通过胃镜直视用控制辐射状扩张(CRE)三级扩张球囊行食管狭窄扩张.观察术后腹痛、黑便、呕吐的发生,同时随访术后3~12个月恢复饮食种类,狭窄口大小、营养情况.结果 12例共进行22次扩张,19次成功,3次术后出现并发症,扩张成功率为86%.12例中,3例扩张失败,9例扩张成功、症状改善,有效率为75%.扩张前狭窄口直径2~8 nun,3~12个月后复查胃镜和随访,狭窄口直径9~13mm,8例可进食固体食物、营养状况改善.结论 CRE三级食管球囊行食管狭窄扩张治疗,操作简单、效果确切,食道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与降段黏膜绒毛形态的关系,初步探讨广州地区儿童十二指肠黏膜双糖酶活性水平.方法 收集140名儿童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采用改良的Dahlqvist法检测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并行十二指肠黏膜绒毛组织学检查.结果 ①140例中110例绒毛形态正常,30例绒毛形态呈部分萎缩,无绒毛完全萎缩病例.②绒毛部分萎缩组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低于绒毛正常组(P<0.001).③110例绒毛形态正常儿童十二指肠黏膜的双糖酶活性水平为乳糖酶几何均数、95%可信区间、最小值分别为19.91、16.76~23.56、3.22(U/g),蔗糖酶为72.96、62.99-91.70、15.48(U/g);麦芽糖酶为331.13、282.49~388.15、61.62(U/g).结论 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的双糖酶活性与黏膜绒毛的组织学形态有关,绒毛萎缩可引起双糖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测定迁延性慢性(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探讨回肠末端黏膜组织学形态与纹状缘肽酶、双糖酶活性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结肠镜检查患儿回肠末端黏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以迁慢性腹泻病及非腹泻病组患儿为观察对象,两组中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者为慢性炎症组,余为黏膜正常组。非腹泻病组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回肠末端黏膜标本中纹状缘肽酶和双糖酶活性水平。结果 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童医院共收集到27例回肠黏膜标本,光镜下见其绒毛形态均正常,病理学检查10/27(37.0%)例有慢性炎症。迁慢性腹泻病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炎症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黏膜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末端黏膜绒毛正常的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其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慢性炎症且绒毛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其纹状缘肽酶活性及双糖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痛电子结肠镜对儿科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患儿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92.1%)患儿在内镜下明确诊断,其中结肠息肉63例(33.3%),慢性结肠肠炎48例(25.4%),肛周疾病17例(9.0%),炎症性肠病及其它病变共46例(24.3%)。经内镜高频电凝圈套器摘除肠息肉63例(81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率高,是诊疗小儿下消化道疾病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