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对神经细胞的生存、生长分化及功能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报道较多,而对中枢神经病变治疗的报道较少,对于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我科应用NGF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辛伐他汀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8例,每晚服用辛伐他汀,连续4月,观察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变化以及血脂的动态改变。结果68例观察者共发现斑块112个,服药4月后发现低回声斑块面积消退幅度达32%,混合性斑块达25%,高回声斑块只有9%,平均消退幅度22%,除高回声斑块外,其他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TC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G、LDL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HDL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服用辛伐他汀4月后斑块的面积变化以及血脂的改变结果表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脑出血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脑出血两种治疗方法后3月、6月时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分值.结果 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组患者3月和6月时NFI评分[分别为(16.3±3.1)分,(15.7±3.5)分]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8.7±3.3)分,(17.9±3.4)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组患者3月和6月时的生活质量包括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生理功能、运动与感官功能、认知功能、业余生活、工作等方面均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 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中、远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647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8例,感染发生率为1.44%,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3.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发生最多(57.9%)。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是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慢性基础疾病、有烟酒嗜好、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2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36.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3%)。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应用超声评价Ⅱ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评价Ⅱ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对经头颅CT证实的 64例非糖尿病和 5 8例Ⅱ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 结果 糖尿病组中有 5 6例检出斑块 ,43例为不稳定斑块 ,非糖尿病组中有 48例检出斑块 ,2 3例为不稳定斑块 ,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1)。糖尿病组患者 3 3例为双侧有斑块 ,IMT平均为 2 .43± 0 .75mm ,非糖尿病组患者 2 1例为双侧斑块 ,IMT平均为 2 .12± 0 .67mm ,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糖尿病使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 ,且以不稳定斑块为主 ,应用超声检测能很好显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脉清络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80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清络汤。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能降低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P<0.05),能够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P<0.01)。结论通脉清络汤治疗脑梗死有效,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1987至2006年白内障患病趋势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浙江省1987至2006年白内障患病趋势及防盲治盲效果.方法 采用浙江省1987年、2006年残疾人普查数据、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防盲治盲数据库、浙江省防盲治盲办公室1987-2006年有关初级眼保健和防盲治盲工作的规划、计划、总结报告及会议纪要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浙江省范围内对双眼盲与低视力者进行的流行病学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95 392人,其中盲人255例,患病率2.67%o;低视力患者567例,患病率5.94‰.白内障患病率为7.35‰,女性高于男性(x2=81.66,P<0.01).由白内障致盲占盲人的58.86%,低视力患者中63.79%为白内障所致.与1987年第一次残疾人调查结果比较显示,盲患病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4,P=0.535),而低视力患病率却显示明显增加(x2=32.434,P<0.01).两次调查结果都显示了白内障占致残原因的第一位.结论 白内障仍是导致盲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防盲治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患者将继续增加,防盲治盲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鉴定1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培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并进行基因组进化和耐药性分析,探讨患者病情迅速进展和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从该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培养、分离并鉴定出LM,采用Illumina HiSeq 3000系统进行细菌De novo测序,利用基因组装、基因预测、基因注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适宜工业生产的酒石酸卡巴拉汀合成工艺.方法 以中间体甲乙氨基甲酰氯与3-[1-(二甲基氨基)乙基]苯酚为原料,缩合成酯,用D-DTTA(二对甲基苯甲酰D-酒石酸)拆分得左旋体,再与酒石酸成盐,即得到酒石酸卡巴拉汀.结果 所选路线合成酒石酸卡巴拉汀的总收率为24%.结论 本法合成酒石酸卡巴拉汀路线简便易行,合成步骤较少,合成周期短,收率较理想,实验操作简单且易于控制、安全、污染较少.起始原料较易获得,适宜工业化大生产,是合成酒石酸卡巴拉汀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RIS)的影响。方法:将首次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经颈动脉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进行DSA的干预组和未行DSA的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再次出现RIS以及发生的时间。结果:109例入选患者中,除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以外,余下的106例(干预组49例,对照组57例)中,共有11例出现RIS,其中干预组RIS再发2例(2/49),对照组RIS再发9例(9/57);11例RIS患者初发至复发的间隔时间为32-315天,平均183.27±98.44天,其中干预组平均270.50±34.65天,对照组平均163.89±98.17天;结果显示行DSA检查的患者1年内RI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出现脑卒中再发的间隔时间也长于未行DSA检查的患者(P<0.05)。结论: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轻中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DSA检查或可降低其1年内RIS的复发风险,延迟复发出现的时间,DS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