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冷沉淀、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需大量输血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冷沉淀、红细胞比例分为3组,高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中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和低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死亡率。结果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后FIB均显著低于输血前,低比例组输血后24 h FIB为(1.28±0.31)g/L低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T、APTT、TT分别为(18.76±5.34)s、(42.39±7.59)s、(38.06±6.18)s高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24 h后PLT为(67.52±43.69)×109、(89.68±42.54)×109显著低于治疗前,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 PLT分别为(89.68±42.54)×109、(96.63±52.10)×109均显著高于低比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期间可按照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输注比例行输血治疗,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引起血流感染的厌氧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并调查原发感染疾病,以期指导临床有效控制厌氧菌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Bac 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检测,ATB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3株厌氧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杆菌(31.7%)、脆弱拟杆菌(25.4%)和具核梭杆菌(11.1%)。这些病原菌对甲硝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氯霉素和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均10.0%,其中对甲硝唑的耐药率2.0%;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30.0%。革兰阳性厌氧菌对头孢西丁和头孢替坦敏感,革兰阴性厌氧菌对头孢西丁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5.4%和20.5%。主要原发感染疾病为肠道术后感染(22.2%)、脓胸(17.5%)和阑尾穿孔(11.1%)。结论致厌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和革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临床医生可选择甲硝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酶抑制剂作为抗厌氧菌的经验用药。引起厌氧菌血流感染的原发感染疾病主要为肠道、胸腔、女性生殖道的多种疾病,尽早做好原发疾病的防控工作,将有利于减少厌氧菌血流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建立一个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标准PCR-CE-RFLP数据库,为临床快速鉴定病原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共167株,筛选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间区基因的合适引物,分别用FAM和JOE两种荧光素标记,调整PCR反应条件,让两种引物能同时在同一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先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再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III进行不完全酶切,酶切产物50倍稀释后进行毛细管电泳(PCR-CE-RFLP),测定酶切片段长度差异。[结果]针对16S rRNA基因的RFLP谱数据只能将病原菌鉴定到"科"的程度,而单纯应用16S-23S rRNA间区基因的RFLP谱数据虽能区分绝大多数细菌,但个别种属内仍然出现相似的谱型。经过双位点PCR-CE-RFLP分析后,则可将所有细菌鉴定到"种"的程度。[结论]利用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进行细菌鉴定简便快捷,能将传统方法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鉴定工作缩短到几个小时,是一种极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妊娠妇女宫内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到宫内感染的妊娠妇女及正常妊娠检查的妇女,主要观察细菌感染者及病毒感染者血清PCT的情况,并比较同期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的水平。结果:PCT对细菌感染的特异度(87.9%)、敏感度(92.4%)、准确度(83.5%)、阳性预测值(80.4%)、阴性预测值(91.7%)和阳性率(88.2%)均较高于其他项目,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可作为妊娠妇女宫内感染的辅助诊断,也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依据,同时可有效地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疑难配血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解决临床输血问题。方法以我院2011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疑难配血(抗体筛选阳性或交叉配血不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输血前相关检查资料,总结分析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100例临床疑难配血中,抗体筛选阳性占93.00%,其中以同种抗体、自身温抗体为主,分别占52.00%、27.00%。54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中,以Rh血型系统为主,其中Rh单一抗体占68.52%,Rh联合抗体占9.26%。抗体筛查阴性、交叉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血型不符或亚型,占5.00%,而血型不符或亚型是ABO血型亚型、骨髓移植、近期输血影响血型等多种因素综合或单一影响的结果。结论不规则抗体是导致临床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需严格行抗体鉴定,建议根据疑难配血情况侧重的选择交叉配血方法及适宜的血液制品,以科学、有效的解决输血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1年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36株非发酵菌中检出多药耐药非发酵菌113株,检出率为15.4%;其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 70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43株,分别占61.9%、38.1%,两者均出现泛耐药菌株;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占74.3%,主要分布于ICU,占54.0%;多药耐药非发酵菌除对多黏菌素B 100.0%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较大活性,耐药率<20.0%外,对其他14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介于65.0%~100.0%.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消毒和隔离措施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球菌属的分布特点及多重耐药性,为临床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自动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其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株肠球菌属中以粪肠球茵为主,102株(71.8%),屎肠球菌次之,36株(25.4%);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64株(45.1%),其次为胆汁,27株(19.0%);'主要分布在。肾内科,38株(26.8%),其次为泌尿烧伤科,34株(23.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菌株;屎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8.3%-19.4嘲明显低于粪肠球菌(32.4%-91.2%),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和其它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38.9%-91.7%)明显高于粪肠球菌(11.8%-65.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肠球菌种间耐药差异明显,屎肠球菌多重耐药程度高于粪肠球菌,因此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应准确鉴定到种,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熊燕  张虹  陈炎添  容永璋 《检验医学》2014,(10):1007-1012
目的比较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调查其感染途径。方法对诊断为血流感染的35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社区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87株,阳性分离率为6.5%;医院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264株,阳性分离率为13.1%。两组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菌株中未发现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及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球菌。医院感染组菌群分布较社区感染组广,多重耐药率高。医院感染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37.9%、25.0%)高于社区感染组(18.5%、21.4%),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77.8%、45.5%)亦高于社区感染组(46.2%、33.3%)。医院感染组主要的感染途径为血管内导管和尿道,社区感染组主要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和胆道。呼吸道、胆道、尿道、腹部、肠道为感染途径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皮肤伤口、血管内导管及不明途径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阳性菌。结论医院感染组分离细菌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社区感染组,临床医生可根据其感染途径选择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经验性用药,待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