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DMD基因内含子的重复序列与内含子不稳定性和基因缺失的关联,我们分析了缺失型DMD病人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并研究了DMD基因内含子结构与内含子不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46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连接片段的序列;并用计算机分析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特点.[结果]对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5'和3'端的断裂点均位于重复顺序,断裂点附近无小插入、小缺失或点突变.对连接片段的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结构的非匹配区.对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分析表明,在DMD基因全长内含子中重复序列占大约34.8%.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是许多内含子的重要结构特征.[结论]重复序列是DMD基因多数内含子的关键结构,与内含子的不稳定性相关.在原有DNA序列的基础上,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增加了DMD基因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基因断裂的基础,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导致两个断裂点的靠近,最终导致了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肿瘤与血浆标本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分析脑胶质瘤的可能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40例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及血浆标本P16基因启动子区进行甲基化检测。结果 40例脑胶质瘤标本的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率为35%(14/40),相应血浆标本的P16的异常甲基化检出率为25%(10/40),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0例对照组脑组织标本的P16基因甲基化率为5%(1/20),与胶质瘤标本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在脑胶质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血浆标本的P16的异常甲基化对于脑胶质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时期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PD患者出现肠道炎症、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可能早于运动障碍。Braak假说假设异常的α-突触核蛋白在肠道中开始积累,并通过迷走神经以类似朊病毒的方式传至大脑,且这一观点得到病理生理学证据的支持。PD中“肠-脑轴”的关联在于代谢、免疫和炎症等相关机制,通过探讨其中机制可能成为治疗PD的新思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作为研究较多的代谢物质之一,广泛参与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本文对GLP-1在PD“肠-脑轴”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PD提供新的诊疗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汉族人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1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家系进行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分析,并绘制家系遗传图谱。结果 该家系16人共4人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不完全外显遗传,临床以头痛、出血、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头颅MRITlWI多呈混杂信号,T2WI多为不均匀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内部可见夹杂低信号,边缘为低信号环。镜下脑海绵状血管瘤由缺乏肌层和弹力纤维的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管窦组成,病灶内可见玻璃样变、钙化或不同阶段的出血,病灶周围可有胶质增生带,病灶内部或周围含有含铁血黄素。结论 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是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头颅MRIT2加权像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铁环征”,是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MRI表现。其病理结构是其易反复少量出血及MRI影像表现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补肾化痰祛瘀方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在缺糖缺氧培养条件下,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方血清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VaD大鼠模型,造模前予灌胃治疗,Morris水迷宫测试治疗后V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TUNEL染色测定各组大鼠海马脑组织内细胞凋亡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在缺糖缺氧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而预先加入补肾化痰祛瘀方的血清进行处理后,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补。肾化痰祛瘀方灌胃治疗的VaD大鼠,与未予治疗的VaD大鼠组相比,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1);与痴呆组相比,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大鼠体外培养和脑组织内海马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可以明显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瘦素脑内注射对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所致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在缺糖缺氧培养条件下,观察瘦素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神经元瘦素受体的表达.在大鼠海马区预注射瘦素的基础上,用2VO法制作Va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测试瘦素治疗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Tunel染色测定各组大鼠海马脑组织内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上存在着瘦素受体的表达,在缺糖缺氧培养12h后,海马神经元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凋亡率为(72.96±6.25)%,而在瘦素预处理1μg和5μg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6.33 ±7.85)%和(23.58±5.0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瘦素脑内注射的VaD大鼠,与未予治疗的VaD大鼠组相比,VaD瘦素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缩短(P<0.01),找到平台的平均速度加快(P<0.01),与痴呆组相比,瘦素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瘦索对大鼠体外培养和脑组织内海马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脑内注射瘦素可以明显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A型钾通道亚型Kv1.1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蛋白表达和电生理功能变化,初步探讨Kv1.1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通过向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痫模型,对照组采用0.9% 氯化钠溶液代替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DMD基因内含子的重复序列与内含子不稳定性和基因缺失的关联,我们分析了缺失型DMD病人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并研究了DMD基因内含子结构与内含子不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46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连接片段的序列;并用计算机分析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特点。【结果】对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5’和3’端的断裂点均位于重复顺序,断裂点附近无小插入、小缺失或点突变。对连接片段的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结构的非匹配区。对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分析表明,在DMD基因全长内含子中重复序列占大约34.8%。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是许多内含子的重要结构特征。【结论】重复序列是DMD基因多数内含子的关键结构,与内含子的不稳定性相关。在原有DNA序列的基础上,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增加了DMD基因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基因断裂的基础,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导致两个断裂点的靠近,最终导致了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3组:对照组、氯沙坦低剂量组、氯沙坦高剂量组。通过建立缺糖缺氧培养条件的细胞损伤模型,观察氯沙坦对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细胞,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方法观察Caspase-3蛋白表达改变。结果:缺糖缺氧环境可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预先加入不同剂量氯沙坦进行处理后,活性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氯沙坦预处理能够减少脑缺血缺氧损伤所致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Caspase依赖性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缺失热区第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以研究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机理。方法 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第46、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断裂点侧翼的核苷酸序列。结果第46号外显子缺失后,5’端断裂点位于45号内含子的AT富含区内。3’端断裂点位于46号内含子的中等重复序列(medium reiteration repeats,MERl)内。连接片段有两个bp的连接同源序列ta,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的置换。第51号外显子缺失后,5’端断裂点位于50号内含子的人类类转座因子(transposon-like human elements,THEl)序列内。3’端短裂点位于51号内含子L2序列内。连接片段有3个bp的连接同源序列cta,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的置换。第46、51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二级结构分析示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环的非匹配区。结论 对比第46、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其断裂点的共同特征是均位于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形成的单链发夹结构,使DNA结构具有不稳定性,易于断裂并导致外显子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