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同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后随机分成3组:t DCS组(n=22)、FES组(n=22)、同步组(n=22)。t DCS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安慰FES治疗;FES组给予头部安慰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同步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治疗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d。在治疗前(T0)、治疗6次(T1)及治疗12次(T2)后分别采用下列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分(PAS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的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化率比较,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FMA-L、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的变化率,较治疗6次时变化率差异均有显著性。t DCS组与FES组比较,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t DCS组比较,PASS、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FES组比较BBS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t DCS同步FES的治疗在部分评估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t DCS或单用FES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亚专科分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医疗组骨科亚专科将手术室分成运动医学组、关节组、创伤组、脊柱组,与骨科医疗组捆绑结合,实施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实行护士长-亚专科组长-组员三级管理体系,并观察实施前后首台开台时间、接台时间,护士亚专科知识考核成绩和医生、护士、患者满意情况。结果实行医护一体化骨科亚专科分组管理后,首台开台时间、接台时间显著缩短,护士亚专科知识考核合格率、医护患满意率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手术室医护一体化骨科亚专科分组管理,有效缩短首台开台时间及接台时间,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有利于培养手术室护士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汉波  付飞  池晖  阳前军  刘冰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704-2705
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及文拉法辛治疗12周.治疗前后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为90%,文拉法辛组显效率为86.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米氮平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见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文拉法辛少而轻微,服用安全、简便,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第一线抗抑郁药使用.  相似文献   
4.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SMA-Ⅰ)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00,病变以累及脊髓(主要是颈、腰膨大的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也可以有Ⅴ、Ⅶ核的变性,前根和周围神经也可累及.本病的死亡率、病残率相当高,预后极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国外Brandt(1950)对此病进行了探讨,国内报道病例不多.Gilliam及Melki(1990)发现SMA-Ⅰ的基因(又称为幸存运动神经元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可能定位于5q13区,近来研究表明,约98.6%的SMA-Ⅰ患儿发病与该基因的缺失突变有关.现将中山一院确诊的4例有阳性家族史的患儿及其家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我院2000-02~2002-04期间97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97例,男52例,女45例,年龄43~84(65.3±7.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标准.具有伴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和心肌肥厚及住院期间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病例不入选.对照组:选健康成人,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0(54.2±6.3)岁.  相似文献   
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 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者进行BAEP检查 ,并以 5 0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12 6例中BAEP异常 90例 ,异常率 71 4 %。其表现分为二组 :①内耳型组 37例 ,可见Ⅰ波消失或Ⅰ波和其后各波均消失 ,或Ⅰ波潜伏期 (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 ,同时Ⅰ波至Ⅴ波峰间期 (IPL)延长 ;②脑干型组 5 3例 ,表现为Ⅰ波正常 ,Ⅲ波或Ⅴ波PL延长或波形消失 ,Ⅲ—Ⅴ、Ⅰ—ⅢIPL延长 ,Ⅴ /Ⅰ波幅比小于 0 5及双侧Ⅴ波PL侧间差 >0 4ms。结论 :BAEP对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  相似文献   
9.
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134例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敌对、偏执等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精神病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患者住院的次数、住院费用来源、家属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患者的关系相关,而与年龄、职业无相关关系.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在134人中,87人有焦虑情绪,发生率为64.93%;65人有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8.51%;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64人,发生率为42.76%.结论:精神病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同家庭因素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卒中(PS)的早期(发病24 h内)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对策.方法 总结6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PS组340例,非PS组290例)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PS的早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PS的早期危险因素包括:头痛、体温37.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高、早期使用脱水剂、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较高、白细胞计数高、收缩压较低.(2)早期头颅CT:PS组皮层或皮层下低密度影132例(38.8%),占位效应112例(32.9%),侧脑室旁低密度影88例(25.9%),均低于非PS组[分别为31例(10.7%)、26例(9.0%)、29例(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组12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颈总动脉膨大处及颈内动脉交叉处存在动脉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6例,占80.0%,而非PS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16例,出现上述改变29例,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斑块平均厚度为(1.78±0.41)min,非PS组为(1.38±0.3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头痛、体温升高、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早期使用脱水剂、血糖偏高、收缩压偏低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均是PS早期危险因素,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阻止病情进展、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