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Ι型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方法 :将 192名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和消化性溃疡出血组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3组人群的Hpylori分型 ,并比较 3组间Ⅰ型Hpylori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和出血组的Ι型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8.3%、33.3%和 87.7% ,3组比较Ι型Hpylori的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 (χ2 =86 .2 72 ,P <0 .0 0 1)。结论 :Ι型Hpylori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 2 0年来 ,已有大量关于幽门螺杆菌 ( Hp)的研究。通过免疫印迹试验 ,可检测出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A( cag A)和空泡毒素相关蛋白 A( vac A)抗体的情况 ,从而将 Hp分为 型及 型[1] , 型 cag A及 va-c A蛋白均阳性 , 型则均阴性。本文研究两型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无相关性及四联根除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999年 1月~ 2 0 0 2年 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30 3例 ,随机分为两组 :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 ( A组 ) 1 2 7例 ,其中男 89例 ,女 38例 ,年龄38.2岁 ;消化性溃疡出血组 ( B组 ) 1 76例 ,其中男1 2 4例 ,女 5 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幽门螺杆菌分型诊断与不同上消化道疾病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和^14C呼气试验观察了来我院就诊的I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构成比以及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率。结果:I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中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高于Ⅱ型(P<0.001)。I型与Ⅱ型幽门螺杆菌对三联治疗的根除率相似(分别为81.5%和85.7%,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分型诊断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病情的判断,I型感染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必要性,三联治疗对I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近10年来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的病因构成、发病趋势及与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3、1998和2003年间经内镜检查的UGB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出UGB 2347例,1993年580例、1998年646例、2003年1121例。(2)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为UGB常见病因,分别占27.8%、21.1%、9.4%。(3)1993、1998和2003年三个年份中,急性胃粘膜病变分别占该年份UGB的24.3%、23.8%、17.9%;胃溃疡分别占8.3%、7.3%、4.5%;胃癌分别占6.0%、7.7%、12.0%;十二指肠溃疡分别占13.1%、19.8%、27.0%。(4)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1:1。(5)随着年龄的增长,UGB的发病例数增加。(6)冬春两季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夏秋两季。结论:消化性溃疡是UGB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胃溃疡的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UGB的病因分布与性别、年龄、季节、年代变化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型诊断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幽门螺杆菌分型诊断与不同上消化道疾病以及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和^14C呼气试验观察了来我院就诊的Ⅰ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者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构成比以及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率。结果:Ⅰ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者中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P<0.001)。三联治疗对Ⅰ型与Ⅱ型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相似(分别为81.5%和85.7%,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分型诊断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病情的判断,Ⅰ型感染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性,三联治疗对Ⅰ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是否能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大肠癌患者1880例(大肠癌组)与健康体检者631例(对照组)中胆囊结石患病率,比较胆囊结石患者5663例(胆囊结石组)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 581例(高血压组)、慢性胃炎患者11 569例(慢性胃炎组)中大肠癌的患病率,并对大肠癌发生部位、性别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大肠癌组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1.06%,对照组胆囊结石患病率为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3,P=0.005).(2)大肠癌组结肠癌与直肠癌、男性与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胆囊结石组大肠癌患病率为3.67%,高血压组大肠癌患病率为0.77%,慢性胃炎组大肠癌患病率为1.15%,胆囊结石组与高血压组和慢性胃炎组大肠癌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7.701,P=0.000;χ2=124.802,P=0.000).结论 胆囊结石可能导致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关系。方法:比较RE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用兰索拉唑(3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H.pylori阳性组、阴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RE组与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明显低于胃炎组、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用兰索拉唑治疗RE患者4周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H.pylori感染可能与RE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Ⅰ型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Ⅰ型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方法 :将 192名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和消化性溃疡出血组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三组人群的Hpylori分型 ,比较三组间Ⅰ型Hpylori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和出血组的Ⅰ型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 8.3% ,33.3%和 87.7% ,三组Ⅰ型Hpylori的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 (χ2 =86 .2 72 ,P <0 .0 0 1)。结论 :Ⅰ型Hpylori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胆囊结石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是否能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大肠癌患者1880例(大肠癌组)与健康体检者631例(对照组)中胆囊结石患病率,比较胆囊结石患者5663例(胆囊结石组)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581例(高血压组)、慢性胃炎患者11569例(慢性胃炎组)中大肠癌的患病率,并对大肠癌发生部位、性别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大肠癌组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1.06%,对照组胆囊结石患病率为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3,P=0.005)。(2)大肠癌组结肠癌与直肠癌、男性与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胆囊结石组大肠癌患病率为3.67%,高血压组大肠癌患病率为0.77%,慢性胃炎组大肠癌患病率为1.15%,胆囊结石组与高血压组和慢性胃炎组大肠癌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7.701,P=0.000;P=124.802,P=0.000)。结论胆囊结石可能导致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