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DDR1基因的表达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DDR1基因在20例术后早期复发肝癌、20例非术后早期复发肝癌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DDR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60.0%VS20.0%,P<0.05),DDR1基因在术后早期复发肝癌组的表达高于非术后早期复发肝癌组(80.0%VS 40.0%,P<10.05),DDR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乙肝表面抗原、Edmonson 分级无关(P>0.05).结论 DDR1基因与肝癌的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DDR1基因高表达有可能促进了肝癌的早期复发和侵袭转移,可以作为肝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陈伟  梅平  陈斯聪  林叶  骆新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394-3396
目的:探讨Cyclin D1与VEGF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肝内胆管癌组织与11例同期因肝内胆管结石进行肝部分切除时切取的正常胆管组织中Cyclin D1与VEGF中的表达状况.结果:42例肝内胆管癌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73.8%(31/42)、VEGF阳性表达率为69.0%(29/42),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6.4%(4/11)与18.2%(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管癌低分化组与高-中分化组之间,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47);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阳性率有差异,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Cyclin D1的阳性高表达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VEGF的阳性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总结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和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48例实施巨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和开放组(开腹传统法)。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留置腹腔引流管情况、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25例均成功在全腹腔镜下完成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开放组长(130.40±63.60 min vs 99.13±33.97 min,P=0.038),术中出血量更少(75.20±50.67 mL vs 206.09±116.77 mL,P=0.000),术后住院时间更短(8.24±2.20天vs 11.00±3.49天,P=0.002);观察组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例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拔除引流管的时间相当;两组间脾窝积液、切口感染和发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胸腔积液少于开放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腹腔出血,腹腔感染,门静脉系统血栓,胰瘘,胃瘘,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及肝功能衰竭并发症,胸腔积液已吸收。结论 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安全可靠,与开腹传统方法比较,术中出血更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7例施行肝癌根治术的病例入选本研究,根据其复发倾向分为早期复发组及非早期复发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GPC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提示GPC3高表达于早期复发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GPC3表达、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和ALT(P<0.05)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PC3,肿瘤直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PC3其高表达有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DDR1基因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过度表达,如乳腺癌、卵巢癌、食管癌和儿童脑肿瘤等[1],目前尚未见DDR1基因在不同复发倾向肝癌中表达水平的报道.我们前期已经建立起了符合基因组学研究的比较完善的肝癌数据标本库[2],本研究在肝癌数据标本库基础上检测了DDR1基因在两组不同复发倾向肝癌患者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DDR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它们与肝癌复发转移的关系及其对判断肝癌临床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和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48例实施巨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和开放组(开腹传统法)。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留置腹腔引流管情况、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25例均成功在全腹腔镜下完成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开放组长(130.40±63.60 min vs 99.13±33.97 min,P=0.038),术中出血量更少(75.20±50.67 mL vs 206.09±116.77 mL,P=0.000),术后住院时间更短(8.24±2.20天vs 11.00±3.49天,P=0.002);观察组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例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拔除引流管的时间相当;两组间脾窝积液、切口感染和发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胸腔积液少于开放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腹腔出血,腹腔感染,门静脉系统血栓,胰瘘,胃瘘,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及肝功能衰竭并发症,胸腔积液已吸收。结论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安全可靠,与开腹传统方法比较,术中出血更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免疫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免疫制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半数平均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总有效率、2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免疫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癌早期复发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比较早期复发和非早期复发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与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的敏感基因.方法:由本单位肝癌数据标本库中选择早期复发组(ER组)和非早期复发组(nER组)各10例患者进入本部分研究.提取总RNA并纯化,检验RNA质量,反转录得到cDNA,并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用Affymetrix Human Geome U133 plus 2.0基因表达谱芯片与待检测样本的cRNA杂交:利用Gene array Scanner3000 7G荧光激光扫描系统对芯片进行扫描,芯片扫描结果图像采用GCOS 1.2进行数据定量处理和分析,以芯片实验中检测到有表达的转录本为基础,采用SAM软件、以FDR≤20%的统计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更显著的基因群,并以此基因群做两组样本的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进一步挖掘生物学信息.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RNA提取物的完整性证实待检样品RNA的质量可靠.两组样本间共有1646个基因表达存在差异(pvalue<0.05),利用SAM,FDR≤20%筛选出的41个探针作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两组患者样本完整区分开来.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Ratio值,ER组较nER组表达上调>2倍的基因共有67个,其中有2个基因表达上调>4倍,13个基因表达上调>3倍,52个基因表达上调在2倍与3倍之间.ER组较nER组表达下调>2倍的基因共有66个,其中有7个基因表达下调>4倍,10个基因表达下调>3倍,49个基因表达下调在2倍与3倍之间.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为细胞黏附运动相关基因、转录调节相关基因、细胞代谢相关基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细胞凋亡周期相关基因等等.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癌早期复发相关基因是可行的,并筛选到一组与肝癌旱期复发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望筛选到与肝癌早期复发密切相关的分子靶标,为肝癌的生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我院行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切除联合自固定补片一期腹壁重建的患者,并查阅文献,探索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以供临床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