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是世界上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热带病之一,由于其增殖在红细胞内进行,因此也存在经输血感染的途径和风险.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发生过疟疾的流行,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了不同的疟原虫筛查和检测策略,我国虽然即将消除本土感染的疟疾,但是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现有检测手段仍不能完全排除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主动召回的全血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本地区制定高效的招募策略,解决季节性、结构性和紧急性供血紧张问题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通过主动召回并成功献血的21 934名全血献血者在年龄、性别、户籍、职业、血型、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献血地点和召回方式的特征规律,探讨建立本地区的招募策略。结果主动召回的献血者的年龄在"36~45岁"的占39.79%,男性占69.61%,外地户籍占70.49%,学历为初中至高中的献血者合计占62.96%,职业为普通员工的占36.57%,献血量400 mL的占56.87%,O型血的比例达42.18%,献血2~5次的献血者合计占70.27%,松山湖片区献血者人数最多(23.46%),水乡片区最少(3.26%),通过短信召回的献血者占76.42%。结论在制定本地区招募策略时,首选36~45岁,献血2~5次,曾献血400 mL,初中、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外地户籍男性普通员工,重点招募区域为松山湖片区、主城区、滨海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并根据不同的招募规模和紧急程度选择不同的召回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献血者标本出现"凝块"而导致核酸检测失败在不同献血时间、不同采集部门和不同品牌采血试管的失败率,分析"凝块"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本站2014年10月—2017月4月献血者标本在Hamilton STAR加样仪出现"reject"报警的条形码,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9.0)查询相应信息,并按献血时间[秋冬季(10、11、12、1、2、3月份)与春夏季(4、5、6、7、8、9月份)]、采集部门[流动献血车(A、B、C、D、E车)、固定献血屋(F、G、H、I、J、K、L屋)]和采血试管(M、N试管)分类比较各检测失败率。结果 198 113人份献血者标本中因出现"凝块"而混样失败的共有461人次,总失败率为0.23%(461/198 113);各流动献血车之间的失败率不同(χ~2=14.078,P0.05),其中以C车0.33%最高,而各固定献血屋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1,P0.05);流动献血车总失败率(0.25%)高于固定献血屋(0.18%)(χ~2=7.113,P0.05);M试管的失败率0.35%高于N试管0.18%(χ~2=46.772,P0.05);2种试管在秋冬季使用时:M试管(0.30%)高于N试管(0.24%)(P0.05),在春夏季使用时:M试管(0.42%)高于N试管(0.11%)更加明显(P0.05);此外,M试管在春夏季(0.42%)高于秋冬季(0.30%),(χ~2=5.633,P0.05);而N试管在春夏季(0.11%)却低于秋冬季(0.24%)(χ~2=28.861,P0.05);流动献血车使用M试管的失败率(0.37%)高于N试管(0.19%)(χ~2=40.844,P0.05)。结论影响核酸标本出现"凝块"的因素有采血试管分离胶的性状、试管的保存温度和标本采集部门的操作等;为提高核酸标本的质量,有必要加强采血试管使用前的性能确认、采血车的物品储存管理和标本的离心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β-微管蛋白Ⅰ编码基因TUBB基因的突变与多烯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耐药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核苷酸测序技术检测90例晚期NSCLC患者TUBB基因是否存在突变。结果:36例患者在TUBB第4号外显子的第147号氨基酸编码序列处出现点突变,但这一突变与患者化疗疗效无明显相关。结论:β-微管蛋白Ⅰ的编码基因TUBB第4号外显子的第147号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改变与多烯紫杉醇治疗NSCLC耐药无明显相关,但在患者中观察到了TUBB基因新的突变形式,该突变是否会对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尚不确定,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法(ELISA)对无偿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HIV/Ag/Ab阳性检出率及核酸分析技术(NAT)对HBV/HCV/HIV阳性检出率,为优化血液安全检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方案(用两种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盒检测HBsAg/抗HCV/HIV/Ag/Ab,无反应性样本再进行NAT HBV/HCV/HIV检测)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采集的198 783例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检测;采用B方案(用1种ELISA试剂盒检测HBsAg/抗HCV/HIV/Ag/Ab,无反应性样本再进行NAT HBV/HCV/HIV检测)对2013年8月-12月采集的34 577例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A,B两种检测方案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A方案的ELISA阳性检出率(1.32%)高于B方案的ELISA阳性检出率(0.76%)(χ^2=75.291,P<0.05);A方案的总阳性检出率(1.45%)高于B方案的总阳性检出率(0.92%)(χ^2=61.016,P<0.05);A方案ELISA检测的阳性检出率(1.32%)高于B方案总体阳性检出率(0.92%)(χ^2=38.986,P<0.05).结论 采用A方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HBV/HCV/HIV进行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能够较好地保证血液安全,但会增加检测成本和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献血者心理活动特点,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以提高献血者招募成功率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率。方法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献血者的心理活动数据,分析其心理特点及顾虑。结果在献血目的方面,首次献血者有62.73%以“功利心理”为主,重复献血者则有76.01%以“奉献心理”为主;在献血顾虑方面,首次献血者中以关注“献血安全”为主,占72.69%,重复献血者以关注“献血服务质量”为主,占77.91%。结论重视献血者心理需求和顾虑,两类献血者的献血心态有所差异,各有侧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献血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满足他们的需求,消除其顾虑,可有效地提高献血者招募的成功率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2日期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后的试验原始数据,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下HBV标志物的反应率在初次献血者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除2遍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式外,其余3种血液筛查模式下初次献血者反应率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采取2遍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模式时HBV和HC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5 429和1/15 599,均高于其他3种筛查模式;HIV残余风险在2遍酶联免疫检测模式时最低(1/546 448);最新的筛查模式2遍ELISA+1遍NAT(v2.0)检测模式下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7 405、1/346 020和1/473 934。结论 HBV的残余风险较大,是影响血液安全的主要因素,开展核酸检测可以降低残余风险,选择2遍ELISA+1遍NAT(v2.0)是较好的筛查模式,选择低危献血人群更有利于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献血者HBsAg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探讨ECLIA常规应用于献血者血液检测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本站献血者血液标本,使用2种不同厂家ELISAHBsAg(试剂A和试剂B)和ECLIA(试剂C)进行检测,对部分ELISAHBsAg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NAT)HBV DNA有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ECLIA检测。以ELISA检测0≤S/CO0.3、0.3≤S/CO0.9和S/CO≥0.9进行分类统计ECLIA阳性数,并分析ECLIA与ELISA结果的一致性;以ECLIA为参考方法分析2种ELISA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HBsAg共检测11127人份,试剂A、B、C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642%、3.020%和2.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LIA与2种ELISA试剂结果一致性均极高(К_(试剂A)=0.927、К_(试剂B)=0.900); ELISA检测无反应性的标本中,"0.3≤S/CO0.9"段ECLIA阳性率0.35%高于"0≤S/CO0.3"段的0.11%(P 0.05);以试剂C为参考方法,试剂A的灵敏度88.82%低于试剂B的灵敏度92.24%,试剂A的特异性99.93%略高于试剂B的99.64%;78例ELISAHBsAg无反应性而NAT反应性的标本ECLIA检测阳性有16例,阳性率15.5%。结论 2遍ELISA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阴性的标本仍有漏检几率,ECLIA能缩短ELISA检测的"窗口期",且与ELISA结果一致性高;现有血液检测方法增加一遍ECLIA可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与传统血清学法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与传统血清学方法对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东莞市无偿献血者45 709份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采用抗球蛋白法进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检出不规则抗体的性能,并对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5例,检出率为0.208%,传统血清学法检出不规则抗体16例,检出率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阳性检出符合率为56.547%,高于传统血清学法阳性检出符合率28.571%(P0.05);RhD阴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2.242%,高于RhD阳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率0.198%(P0.05)。结论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鉴定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血清学法,对RhD阴性献血者更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类型以IgM型无临床意义的抗体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血袋辫血与试管样本在国产ELISA初筛反应性献血者复试结果的差异及漏检情况,评价辫血复试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血站2014年7月1日~2018月11月30日HBsAg,抗-HCV,HIV Ag/Ab和抗-TP项目初筛反应性样本的复试结果,按不同试剂厂家进行分组,分析辫血与试管样本检测结果(S/CO值)的差异和漏检情况。结果 不同试剂间辫血与试管检测结果的总体差值范围是-0.144~0.514(中位数),其中辫血在抗-HCV万泰组的S/CO值大于试管样本(Z=4.806,P=0.000),在其余试剂组的S/CO值均小于试管样本(Z=2.21513.332,P<0.05); S/CO值为0.9~2.0的弱阳性样本中,辫血的检测值低于试管的范围是0.016~0.651(中位数),相对于试管的漏检率为7.41%~60.67%,其中偏差最大的是HIV Ag/Ab万泰组,检测值偏差的四分位数和漏检率分别为0.651(0.206,0.886)和60.67%; 辫血在抗-TP新创试剂检测中,设置灰区(90% cutoff)后的漏检率33.71%低于不设灰区漏检率48.31%(χ2=3.925,P=0.048),但其它9种试剂组设置灰区不能降低辫血的漏检率(χ2=0.0003.065,P>0.05)。结论 血袋辫血进行ELISA的检测值普遍低于试管样本,在不同试剂或项目的检测结果偏差和漏检程度不同; 血站实验室对弱阳性样本使用辫血复试需谨慎对待,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血液复试流程或灰区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