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预吸氧对大鼠缺氧复氧性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应用Western印迹、免疫组化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在50%和100%预吸氧30 min后缺氧(5%O2,30 min)复氧(100%O2,1或6 h)后大鼠脑皮质内NF-κB、iNOS和Mn-SOD的表达情况,同时用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F-κB的表达在100%预吸氧缺氧复氧1 h组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50%预吸氧缺氧复氧1 h组表达显著降低(P<0.01),50%预吸氧缺氧复氧6 h组最低(P<0.01);与缺氧复氧1 h组相比,NF-κB的表达在50%预吸氧缺氧复氧1 h组显著降低(P<0.01);与缺氧复氧6 h组相比,NF-κB的表达在50%预吸氧缺氧复氧6 h组显著降低(P<0.01).100%预吸氧缺氧复氧1 h(P<0.05)和6 h(P<0.01)两组的iNOS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组Mn-SOD的活力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缺氧复氧1 h组相比,50%预吸氧缺氧复氧1 h组Mn-SOD的活力显著增加(P<0.05).病理表现为:50%预吸氧缺氧复氧组的损伤与缺氧复氧组无明显差别,而100%预吸氧缺氧复氧组病理改变加重.结论 50%预吸氧可能改善缺氧复氧性脑损伤程度,而100%浓度预吸氧可加重缺氧复氧性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然而,其对产程是否存在不利影响,目前仍有争议。寻找更优化的分娩镇痛方案,为产妇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镇痛,仍然是临床麻醉医师努力的方向。该文回顾了近年来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程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重点围绕着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方式、给药浓度、给药时机以及给药模式等方面阐述其对产程的影响,并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影响产程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与吗啡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选择100例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吗啡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吗啡组(B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在缝皮结束后,将2.0 mg吗啡+4.5 mL生理盐水注入硬膜外腔;B组患者于麻醉前将1.0 mg/kg氟比洛芬酯+500 mL复方乳酸钠林格液在20 min通过静脉注入体内,同时在缝皮结束后于硬膜外腔处以同样方法注入与A组相同剂量的吗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4、8、16、20、24、28、32和36 h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同时记录镇痛持续时间以及镇痛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20、24、28、32 h的评分VAS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A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与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联合用于术后镇痛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独应用吗啡相比,可延长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降低疼痛的评分。二者联合应用,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腹腔镜下行妇科手术患者52例,ASA I~II,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26例。A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复合地塞米松10mg和昂丹司琼4 mg;B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苏醒时间以及拔管后即刻、拔管后1、2、3、8h的收缩压(SBP)、心率(HR)、镇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法)和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追加镇痛药的情况。结果 A组拔管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术后24 h内追加镇痛药的患者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Ramsay评分、苏醒时间、SBP、HR的变化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不影响全麻苏醒时间,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