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HIV-1 B''亚型毒株gag基因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B’亚型主要流行株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的基因变异及抗原表位的变化特征,探讨选择压力、基因离散率和抗原表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使用GCG软件包的Distance程序对P17和P24两个区段计算基因距离,用Diverge程序计算同义替换(1(s)和非同义替换(1(a)及二者之间的比值,并对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型别限制的CTL表位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1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Ks/Ka值〈1,而P24区段的Ks/Ka值〉1;P24部分的基因离散率低于P17部分;P17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34.94%,而P24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67.38%;从基因离散率、所受的选择压力及抗原表位的突变率3个方面来看,HIV-1的P17区段均明显大于P24区段。结论HIV-1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抗原表位变化较大,而P24区段的抗原表位相对较为保守。提示P24区段的CTL表位更适合于表位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守肠外营养与积极肠外营养两种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3月-2013年3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化分为低肠外营养组75例{(氨基酸及脂肪乳剂量均从0.5~1.0g/(kg·d)起,增量为0.5~1.0g/(kg·d),直至足量3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4mg/(kg·min),每天增加1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高肠外营养组71例{(氨基酸剂量从1.5~2.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5~4g/(kg·d);脂肪乳剂量从1.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0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6mg/(kg·min),然后每天增加2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记录两组的喂养情况、生长指标,并测定肝功能。结果低肠外营养组在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肠内营养达90kCal/(kg·d)日龄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大于高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7天、第14天及第28~42天主要生化指标测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ssociated cholestasi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肠外营养方式不会影响VLBWI的肝脏功能,也未增加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期后干预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是造成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改善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 ,目前受到广泛关注。我院对37例中、重度HIE患儿进行了新生儿期后综合性多疗程干预治疗 ,使其伤残率明显下降 ,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1996年4月至1999年4月我院NICU ,入院日龄均小于72小时。按HIE临床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1] 进行诊断和分度 ,中度28例、重度9例 ,共计37例。在完成系统的新生儿期临床多项评估与规范治疗后 ,出院NBNA评分≥36分。新生儿期…  相似文献   
4.
纤维支气管镜替代胃镜取新生儿食道-胃内异物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患儿,男,1小时.因出生羊水Ⅲ度混浊,1分钟Apgar评分2分,重度窒息后在基层医院予吸痰、插管抢救时,操作不慎将1长约12cm,直径0.8cm的橡皮气管插管滑入食道内,患儿当即有呕吐动作,并出现呼吸急促,全身轻度发绀,急转入我院NICU.入院后摄X线胸腹平片见食道-胃内有1异物,上端起始第6颈椎平面处,下端位于胃内,拟诊食道-胃内异物.  相似文献   
5.
我国HIV感染者HAART治疗后IPC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I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IPC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DCA2、BDCA4及CD4作为IPC特征性表面标志组合的全血染色法,对HIV阴性正常人、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接受3个月以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外周血样品IPC水平进行测定,使用SPSS 11.5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Test检验。结果HIV感染者外周血中IP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病毒载量(VL)低于检测下限(LDL)的感染者其IPC/CD4水平明显高于病毒载量大于LDL的感染人群;有效的HAART治疗后IPC及CD4的数量增加。结论IPC细胞在HIV感染中明显受损,有效的HAART治疗可以部分恢复IPC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肌骨超声表现,并分析其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收的8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肌骨超声检查结果,并收集同期与患者年龄性别比相同的健康人群9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肌骨超声表现,并检测两组血清hs-CRP、IL-6之间的差异,分析肌骨超声与血清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肌骨超声表现可见明显滑膜增生,关节软骨表面有异常高回声带即“双轨征”,痛风超声特征“暴风雪样”性改变,可见痛风石或骨侵蚀,关节旁肌腱周围强回声,周围滑囊积液伴或不伴强回声,且血流信号丰富;观察组血清hs-CRP、IL-6及痛风性关节炎肌骨超声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痛风性关节炎肌骨超声综合评分与血清hs-CRP、IL-6呈正相关(r=0.594、0.631,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肌骨超声以“双轨征”、痛风石、“暴风雪样”等为主要表现,且血清...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HIV-1的分类与命名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HIV-1亚型研究对人们深入理解HIV起源、流行趋势、传播路线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合理开发用于HIV感染诊断、疾病监测的试剂及合理地设计疫苗所起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AE循环重组型 (CRF0 1 AE)毒株env不同基因区序列变异的特点及其与进化压力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对从全国部分省收集来的HIV 1感染者血液样本中的HIV 1外膜蛋白 (env)基因进行扩增和亚型鉴定后 ,选择 3 4份CRF0 1 AE重组型HIV 1毒株env基因V3~V4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 ,并计算和分析氨基酸同义替换 (Ks)值和非同义替换 (Ka)值及Ks Ka比值。结果基因系统树显示中国的 3 4份样本CRF0 1 AE重组型毒株与我国代表株AE .97CNGX2F和泰国代表株AE .CM 2 40、AE .93TH2 53聚集在一起。氨基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3和V4区 ,而V3区和V3上游区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 ,糖基化位点也比较保守。V 3环顶端四肽以GPGQ为主 (87.50 % )。大部分毒株的第 3 0 6和 3 2 0位点上没有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整个V 3~V4区的Ks值显著高于Ka值(P <0 .0 0 1) ,且Ks Ka比值显著高于 1(P <0 .0 0 1) ,只有V4区Ks Ka比值显著低于 1(P <0 .0 1)。结论 目前多数流行于中国的CRF0 1 AE重组型HIV 1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在进化上关系密切。氨基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3和V4区 ,而不是V3区。由于大部分毒株的第 3 0 6和 3 2 0位点上没有出现带正电荷的  相似文献   
9.
四川彝族人群HIV-1辅助受体CCR5△32和CCR2-64I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了解中国四川彝族人群艾滋病病毒-1(HIV-1)辅助受体CCR5△32和CCR2.64I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提取119份彝族正常人和88份HIV-1感染人群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CCR5△32突变,阳性产物经克隆、测序进一步证实;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CCR2.64I突变,并测序验证。结果119份正常人样本中,CCR5 wt/△32等位基因突变杂合子2例(1.68%),未检测到CCR5△32/△32突变纯合子,CCR5△32等位基因频率为0.0084;CCR2-64I突变杂合子26例(21.85%),突变纯合子2例(1.68%),等位基因频率为01261。88份HIV-1感染者样本中,未检测到CCR5△32突变;CCR2.64I突变杂合子12例(13.64%),突变纯合子7例(7.95%),等位基因频率为0.1327。统计分析表明,上述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该群体中均呈Hardy-Weinberg平衡分布;两种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在正常人和感染人群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获得了中国四川彝族人群CCR5△32、CCR2-64I等位基因多态性资料,结果有助于综合评估中国人群对HIV-1感染的遗传易感性,同时为深入研究HIV-1抗性基因在中国不同民族的HIV感染及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 EPO)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贫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 VL BW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1 5例。治疗组用国产 rh EPO750 IU· kg-1·周 -1 ,每周分 3次皮下注射 ,共 6周 ;对照组未用 rh EPO治疗。两组 VLBW同时补充铁剂 ,根据输血指征必要时予红细胞输注。观察两组 VLBW的血液学参数、输血率及输血量、热卡摄入、体重增长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 ;治疗组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网织红细胞 (Ret)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 ;治疗组的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5) ;血清铁蛋白 (SF)水平在用药后治疗组极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0 1 )。观察期间 ,治疗组的体重增长指标较对照组高 (P<0 .0 5)。结论 :国产 rh EPO能有效提高 VLBW的 Hb、 Hct、 Ret,减轻VLBW贫血 ,且用药安全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