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比较急性左心衰的常规药物治疗和在此基础上配合BiPAP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 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BiPAP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和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即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解除气道痉挛和纠正酸碱平衡等措施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前、后2小时、6小时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24小时西地兰用量和心功能改善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BiPAP无创通气2小时、6小时后的HR、R、SaO2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24小时的西地兰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常规治疗配合BiPAP无创通气对更快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生命指征、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洋地黄用量和提高疗效起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前瞻性探讨血浆 P-选择素对非 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应用 ELISA法检测 70例 ACS患者 (60例 UA,8例 NQMI)入院时的血浆 P-选择素水平 ,同时检测 1 8例健康成人作对照。追踪患者一个月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病例组的 P-选择素水平为 1 5.51± 5.55μg/ L ,较对照组 1 0 .0 5± 3.54μg/ L明显增高 (P<0 .0 1 ) ;70例 ACS患者中 ,2 7例 P-选择素增高组出现心脏事件 1 0例 ,43例正常组为 4例 ,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选择素增高对这种 ACS患者短期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为 37% ,阴性预测值为 90 . 7% ,其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 5.47(P=0 .0 0 5)。结论  P-选择素与 ACS的发生及短期预后有关 ,可作为 ACS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以初 《医学文选》2002,21(4):538-541
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 ,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P)、急性心梗 ( AMI)或心源性猝死 [1]。以前对冠心病的诊治主要在于区别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现在 ,临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及急性冠状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这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及使每个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在这方面的应用既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又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与特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钙对高脂血症并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对46例高脂血症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及凝血功能(TT、PT、APTT、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变,降低总胆固醇的总有效率达95.6%,降低甘油三酯的总有效率为84.8%,且治疗后FIB、D—D明显降低,TT、PT、APTT及PLT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钙对高脂血症并高凝状态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降低血脂(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副作用较少,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并高凝状态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66例)和厄贝沙坦组(65例),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血清PⅠCP、PⅢNP的含量,采用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左心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参数。另选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血清PⅠCP、PⅢ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1、2、4、8周末和厄贝沙坦组1、2、4周末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心房收缩流速(VE/VA):发病第2天常规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降低血清PⅠCP、PⅢNP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的阿司匹林、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74.2%;心电图ST段改善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7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低于对照组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70例ACS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的P-选择素、CRP和cTnI水平。随诊1个月,终点为心脏事件。同时测定18例健康成人的P-选择素作对照。结果ACS组的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70例ACS患者中P-选择素升高27例,CPR升高23例,cTnI升高38例。随诊期共发生心脏事件14例,各因子增高组的心脏事件率均较正常组高(均为P<0.05)。其与ACS预后关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5.74、6.83和3.94(均为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是37%、34%和28%。这三种因子的联合试验对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是42.9%。结论P-选择素与ACS发生有关;P-选择素、CRP和cTnI分别与ACS短期预后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正>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以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多种主要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征侯群。MS个体发生冠心病和糖尿病危险性均显著增加,本研究拟通过分析MS各组分及其聚集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为早期发现T2DM高危人群,预防该病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对正常血脂的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CRP及IR的作用。结果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3月后CRP及IR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IR,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不同时段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91例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1例),并且分别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即刻、6h、12h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以上三组患者均维持每12 h 5000 U低分子量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治疗7~ 10d.观察三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76.7%(23/30)、96.7%(29/30)、74.2%(23/31),B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0/30),显著低于A组[70.0%(21/30)]和C组[61.3%(19/31)](P< 0.05).结论 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静脉溶栓后6h开始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