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函  朱楚刁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13-2814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72例.分为物理治疗组42例。应用微波、氦-氖激光及特定电磁波进行体外照射治疗配合切口换药,常规治疗组30例,仅予常规清创、引流及换药治疗。结果:物理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中,切口裂开≤3cm患者的切口一期愈合率分别为100%伽64.7%(P〈0.01),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5.8±2.3)d vs5(14.7±5.8)d(p〈0.01);切口裂开〉3cm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9±3.5)d vs(20.4±6.4)d(p〈0.01)。结论:综合物理治疗能明显提高腹部脂肪液化切口的一期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并腔内注射甲硝唑治疗肝脓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26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抽脓并腔内注射甲硝唑溶液治疗肝脓肿情况,探讨其疗效。方法 对26例患者分别行1-3次超声引导下不置管穿刺治疗,与同期20例外科手术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非手术肝脓肿患者脓腔在15天至45天愈合,平均为21天。与外科手术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脓肿是一种简单可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组织多普勒与血流多普勒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右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腾  郑宝群  陈丽函  王伟 《河北医学》2005,11(5):408-410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检测三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并与三尖瓣血流多普勒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室舒张功能。方法:应用TDI测量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三尖瓣各叶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波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波;脉冲多普勒测量三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峰、A峰。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平均e波、e/a比值及E峰、E/A比值减低(P<0.01),A峰升高;e/a<1检出率高于E/A<1检出率(P<0.01);三尖瓣各叶瓣环e/a比值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可引起右室舒张功能减低,三类瓣各叶瓣环运动技术能简便有效评价高血压右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81例,按高血压类型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2例(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组39例(B组).对照组为30名健康老年人.二维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舒张期内径,观察颈总动脉斑块情况;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B组颈总动脉IMT、僵硬度、RI升高(P<0.01),扩张性、EDV、Vmean降低(P均<0.05),A组PI升高(P<0.01),B组PSV降低(P<0.05);A组颈总动脉僵硬度、PSV、RI、PI高于B组(P均<0.05),扩张性和EDV低于B组(P<0.01);A、B组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收缩压、脉压与颈总动脉内径、IMT、EDV、Vmean、RI、PI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发生重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顺应性差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患者.收缩压及脉压对颈动脉重构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组织多普勒评价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时的右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右房室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时的右室舒张功能.方法 高血压患者80例按左室重量指数和相对室壁厚度的不同,分为正常左室构型组(A组,21例)、向心性重构组(B组,22例)、向心性肥厚组(C组,19例)、离心性肥厚组(D组,18例),TDI测量右房室瓣环舒张早期峰速度(e)、舒张晚期峰速度(a),多普勒测量右房室瓣血流E波减速时间(EDT)、右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C、D组e波及e/a比值下降(P均<0.01),且e波呈递减趋势;B、C组a波增高(P均<0.01);B、C、D组EDT、IVRT增高(P均<0.01)且呈递增趋势.结论 高血压所致左室构型改变影响右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言语认知训练系统对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康复训练结合言语认知系统训练组(甲组,46例)和传统康复训练组(乙组,22例)。甲组又按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分为失语症发病时间〈3周组(A组,24例)和〉3周组(B组,22例),上述各组言语康复训练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甲组(89.1%)总有效率高于乙组(68.2%)(P〈0.05),A组(54.2%)显效率高于B组(25.0%)(P〈0.05)。结论:失语症患者结合言语认知训练系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72例,分为物理治疗组42例,应用微波、氦-氖激光及特定电磁波进行体外照射治疗配合切口换药,常规治疗组30例,仅予常规清创、引流及换药治疗。结果:物理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中,切口裂开≤3cm患者的切口一期愈合率分别为100%vs64.7%(P<0.01),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5.8±2.3)dvs(14.7±5.8)d(P<0.01);切口裂开>3cm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9±3.5)dvs(20.4±6.4)d(P<0.01)。结论:综合物理治疗能明显提高腹部脂肪液化切口的一期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右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腾  陈丽函  郑宝群 《广东医学》2005,26(2):205-206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技术检测三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 ,结合三尖瓣血流频谱 ,评价高血压病右室舒张功能并探讨DT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 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30例健康者 ,应用DTI测量三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a)。脉冲多普勒 (PW )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最大峰值速度Em、Am ,三尖瓣口舒张早、晚期最大峰值速度Et,At。结果 高血压组e/a、Em/Am、Et/A、e及Et较对照组减低 (P <0 0 1) ;高血压组a及At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e/a与Et/At,Et/At与Em/Am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高血压引起右室舒张功能减低 ,且与左室舒张功能损伤有相关性。DTI技术可评价高血压右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沉寂信息调节因子2激活剂-白藜芦醇干预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沉寂信息调节因子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细胞衰老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白藜芦醇组,每组10只。白藜芦醇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0min后松开扎线,再灌注2h。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给予二甲基亚砜-质量浓度为0.009的生理盐水1mL/kg,白藜芦醇组给予白藜芦醇10mg/kg,分别于缺血前15min及再灌注前1min以1mL/kg舌下静脉给药。实验结束取出心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沉寂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物SIRT1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以背景灰度值进行标准校正,计算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相对量,其灰度值愈大则阳性强度愈大。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凋亡指数=穴视野内凋亡细胞个数/视野内所有心肌细胞个数雪×100%。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每组10只,无脱失。①白藜芦醇组大鼠心肌细胞的SIRT1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08),但低于假手术组(P=0.040)。②白藜芦醇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00),而缺血再灌注组则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00)。③白藜芦醇组灰度值为27.40±1.87;而缺血再灌注组灰度值为34.69±1.71,着色强度显著高于白藜芦醇组(t=9.098,P=0.000)。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增加沉寂信息调节因子2表达,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彬  陈丽函 《西部医学》2005,17(5):533-534
近3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急速发展,推动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医学工作者研究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疫苗,……;从癌变、畸变、突变方面出发,研究恶性肿瘤的病因,研究肿瘤发生、胎儿发育畸形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研究食品、药物安全性,研究抗突变物与抗癌物的开发利用等。基于此,临床医学科研设计,应在传统的设计原理、方法或模式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或生物学标志的应用而带来新的统计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