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注与宫体注射欣母沛两种方法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78例剖宫产产妇分别予以肌肉及宫体注射欣母沛,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量、临床疗效、不良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为79.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HAMD、HAM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无失访现象,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PF、RP、R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方法对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相当,但肌肉注射欣母沛对于降低24 h内产妇出血效果更佳,且更利于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人参加醋酸阿比特龙药物临床试验后出现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将28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受试者在服用醋酸阿比特龙后常规进行护理;研究组受试者在用药前1周给予护理干预,其余措施同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乏力、骨痛、高血压、低血钾、尿路感染、水肿和液体潴留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参加醋酸阿比特龙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使受试者获得了最大受益,而且对新药醋酸阿比特龙在中国上市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使用的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DS)筛查方法中,有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免疫法等。本研究通过对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和酶免疫法对DS的筛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在DS的产前筛查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于我院治疗的271例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6例,给予米索前列醇治疗,对照组135例,给予宫缩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用药后2h出血量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2h出血量为(260.21±55.3) mL,少于对照组的(357.4±56.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高于对照组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且起效快,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及其活性代谢产物N-去甲西地那非的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LC-ESI(+)MSn]裂解规律,考察西地那非经肠吸收与代谢特征。 方法 采用ESI质谱分析技术,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分别对西地那非、N-去甲西地那非进行LC-ESI( )MSn裂解分析,解析其中的主要碎片离子以及可能的裂解途径。基于裂解规律建立西地那非、N-去甲西地那非的LC-ESI( )MS/MS的SD大鼠血浆样品分析方法,取25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以在体肠襻给药模型法给予硫酸氢钠西地那非原料药10 mg/kg,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4 h时在肝门静脉处取血测定,每个时间点一组SD大鼠,考察药物经肠道吸收及在肠系膜处代谢情况。 结果 质谱裂解规律表明,西地那非及N-去甲西地那非均获得丰度较高的m/z 311、283特征碎片质谱峰,证明药物在C-S键处不稳定易发生断裂脱去C5H12O2N2S,在乙氧基C-O键处不稳定易发生断裂脱去C2H4,最终形成稳定m/z 283碎片离子。以m/z 475→m/z 283(西地那非)和m/z 461→m/z 283(N-去甲西地那非)为离子反应监测通道对在体肠襻给药模型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以原型药物西地那非的形式吸收外,在体肠中约有1/5原型药物经肠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N-去甲西地那非,并与原型药物同时吸收。 结论 西地那非和N-去甲西地那非经质谱裂解均形成稳定的m/z 283二级碎片离子;西地那非在体肠吸收时伴随氮去甲基代谢反应同时发生,约有1/5的原型药物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N-去甲西地那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不同孕期对妊娠妇女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进行联合检测,为临床上治疗妊娠贫血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13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待产的1067例妊娠妇女定为观察组,选取107例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试验,分别进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分析,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比两者间含量的差别。结果:随着孕期的增加,血清叶酸、维生素B。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早孕期妇女的维生素B12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叶酸和血清铁蛋白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期妇女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妊娠期的妇女进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检测,可对妊娠妇女的贫血原因进行准确分析,达到对妊娠妇女的贫血症状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监测宫颈长度与先兆早产的相关性,预测孕妇发生早产的临床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无任何合并症及并发症孕妇177例,孕期内行常规超声监测宫颈长度,按分娩时间分为两组:先兆早产(A)组138例,早产(B)组39例,分析孕期监测宫颈长度与先兆早产的相关性。结果A组平均宫颈长度为(3.29±0.62)cm明显长于B组的(2.67±0.6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83,P=0.0132);宫颈长度改变是孕妇先兆早产的主要特征。以宫颈长度3.0cm为界,宫颈长度预测孕妇发生早产的敏感度为92.31%(36/39),特异度为93.47%(129/138),阳性预测值为80.00%(36/45),阴性预测值为97.73%(129/132)。结论宫颈长度改变是孕妇先兆早产的主要特征,对宫颈长度<3.0cm的孕妇应高度警惕其发生早产,对于宫颈长度>3.0cm的孕妇,应根据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对症用药,保证母婴安全。采用超声监测孕期宫颈长度能客观、准确地预测早产,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监测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妊娠早、中期孕妇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和其他严重先天缺陷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预防和减少DS患儿的出生。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孕早期PAPP-A(妊娠相关蛋白A)和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孕中期血清中AFP,HCG+β的浓度。采用分析软件计算唐氏综合征的风险值;建立英德市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各个相关指标的中位数表;对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行B超引导下羊水穿刺术,取羊水细胞培养,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筛查对象进行产前、产时、产后追踪随访,了解胎儿发育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早、中期产前筛查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高危筛查比例分别为6.08%、10.0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86例高风险孕妇参加羊水穿刺检查,共查出染色体异常8例,其中18-三体5例,47 XXY 3例,46XY15st 1例,其他通过B超或分娩情况追踪随访确诊19例,总阳性确诊率为6.38%;25岁及以下人群高危率为4.09%,26~35岁人群的高危率为8.35%,35岁以上人群高危率为28.57%;筛查高风险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筛查低风险组(P<0.01)。结论唐氏综合征的风险度随年龄上升而升高,从35岁起,高危比例随年龄上升明显。但35岁和35岁以上的孕妇组高危人数要少于35岁以下孕妇组,孕早、中期孕妇DS联合筛查和产前诊断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本地区孕中期母血AFP,HCG+β的浓度中位数建立对于高危孕妇的筛查具有重要的影响,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中位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罗氏化学发光法对596例孕妇孕早期(一期)开展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孕中期(二期)项目开展甲胎蛋白(AFP)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筛查,对高风险孕妇行羊水胎儿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给予确诊。随访直至产后2个月。结果:596例患者进行筛查,一期筛查中出现15例唐氏综合征高风险孕妇,二期筛查中出现27例高风险孕妇,其中包括一期筛查中的13例。在29例唐氏综合征高风险孕妇中,35岁以上者18例,确诊1例,随访至产后2个月,其他所有患者均未见唐氏综合征患儿,检出率为100%。结论:在不同孕期分别开展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及诊断,筛出率高,可有效避免缺陷胎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用于检测胎膜早破的临床意义,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1月本院确诊为胎膜早破的孕妇160例,根据孕妇的临床表现,将其胎膜情况分为三组,A组为胎膜已破组45例,B组为胎膜仍完整组55例,C组为怀疑胎膜已破组60例,对所有孕妇阴道分泌物进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检测、pH试纸检测、阴道液涂片检测,对比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性。结果:IGFBP-1检测孕妇胎膜早破的阴性预测值为91.53%,阳性预测值为99.00%,灵敏度为95.24%,特异性为98.18%,明显高于pH试纸的63.33%、83.00%、79.05%、69.09%,也明显高于阴道液涂片的65.57%、84.85%、80.00%、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用于检测胎膜早破较pH试纸检测、阴道液涂片检测更具准确性及灵敏性,诊断胎膜早破可靠且安全,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