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常规大肠镜检查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对141例常规大肠镜检查阴性结果的老年患者,于退镜时对距肛门30 cm以下肠黏膜进行均匀0.3%靛胭脂染色,发现病变后钳取活检。结果染色后阳性发现83例,共计229处病变,检出率58.87%,均为扁平息肉样病变,直径平均3.09 mm。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20例,共65处病变,其中管状腺瘤16例,锯齿状腺瘤4例;增生性息肉24例,共69处病变;炎性息肉34例,共74处病变;腺瘤和炎性息肉并存1例,共3处病变;炎症和增生性息肉并存3例,共14处病变;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并存1例,共4处病变。腺瘤性息肉检出率15.60%(22/141),腺瘤性息肉占全部病变29.69%(68/229)。染色前后累计腺瘤性息肉检出率27.83%(64/230),与常规检查检出率18.26%(42/2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3,P〈0.025)。结论对常规大肠镜检查阴性的老年患者进行直乙状结肠均匀靛胭脂染色,可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对10例LST可疑病变行0.3%靛胭脂喷洒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以放大肠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作病理活检并与术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10例LST患者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6例,扁平隆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4例,Ⅳ型6例,未发现Ⅴ型腺管开口。术后病理类型:管状腺瘤4例,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均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其中1例合并粘膜内癌;绒毛状腺瘤1例,腺体重度异型增生,伴黏膜内癌。术前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3例。结论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并非少见。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有效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和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LST镜下形态以结节混合型多见,术后病理类型多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类型多为Ⅳ型。Ⅳ型腺管开口的病变也可合并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活检不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西甲硅油消除胃内泡沫的效果和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A组51例和B组49例,B组术前20分钟常规吞服利多卡因注射液,A组在应用利多卡因的基础上于术前吞服西甲硅油乳剂.观察术中胃内泡沫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及其副作用.结果 胃内泡沫清洁度,A组优良率100%,B组优良率26.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8.55,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西甲硅油对胃镜检查前准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可消除胃内泡沫,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2008年我院为2例胃巨大结石患者通过电子胃镜分次取石,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1,男,56岁,胃镜下可见胃底结石2块,大小分别为3 cm×4 cm、1 cm×1.5 cm,胃窦溃疡.病例2,女,50岁,胃镜下可见胃底结石2块,大小分别为2.5 cm×4 cm,2 cm×4 cm,胃窦溃疡.2例患者均有进食大量柿子的饮食史,主诉上腹胀痛不适就诊,电子胃镜确诊为胃结石、胃溃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对103例消化道平坦型病变患者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术前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肠道、仪器的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给以健康指导.结果:103例中113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割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9.12%,除术中出血7例(6.80%),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0.97%),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孔发生.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大多数消化道平坦型病变.护士围术期娴熟、细致、密切的配合,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费用,为手术成功提供量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EVL)的护理配合。方法 158例患者在内镜直视下行EVL治疗,护理人员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治疗前认真评估与准备,治疗中密切观察与配合,治疗后精心护理与健康指导。结果152例患者治疗后曲张静脉消失;发生出血2例,经三腔二囊管及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咽喉部疼痛13例,均在3天后消失。其它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1月后复查,静脉闭塞141例(占89.2%)。随访1年均未见再出血。结论 EVL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细致有效的护理配合是EVL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评价炎症性肠病活动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41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1例设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缓解期、活动期患者PCT、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PCT、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度和重度患者PCT、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重度患者PCT、CRP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和hs-CRP检测值的变化准确判断炎症性肠病患者活动度中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并讨论其随访观察结果.方法 对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追加手术情况及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6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经EMR或分片黏膜切除,一次性切除病变43例(71.66%).根据内镜标本病理及外科手术病理结果,累计完整切除率91.67%(55/60).并发症:术中出血24例(40%),以钛夹或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术后1周迟发出血2例(3.33%),内镜下止血成功.无1例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54例,黏膜下癌6例.5例m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均无癌残留,但其中1例内镜标本提示癌残留者合并淋巴结转移;2例sm1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2例sm2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合并淋巴结转移;1例sm3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无淋巴结转移.其余m癌及1例拒绝手术的sm1癌,合计50例纳入随访,随访1~50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的,其根治效果取决于操作方法、术后病理标本的判断以及严格术后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低位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前向推进方式行ESD切除的25例低位直肠LST患者,记录病变内镜特征、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中搏动性出血、穿孔、术后病理、随访结果等。结果 25例共25处病变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平均长度4. 5 cm,平均累及范围1/2周。病变延续至齿状线者占88%(22/25),病变大于2/3周者占36%(9/25),病变累及全周者占4%(1/25)。病变内镜分型:结节混合型占52%(13/25),颗粒均一型占48%(12/25)。操作时间30~180 min,平均118 min。术中搏动性出血5例,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少量便血6例,发热4例,无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病理提示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黏膜内癌4例,合计早期大肠癌占60%(15/25)。标本基底累及1例,无黏膜下层累及病例,合计内镜下完整切除率96%(24/25)。随访期9~27个月,平均18. 5个月,25例患者随访至今无病灶残留或复发。术后直肠狭窄1例,但可耐受,未作镜下治疗。结论低位直肠LST累及齿状线者多见,但黏膜下浸润少见,内镜干预可行。前向ESD切除低位直肠LST可有效克服肛管直肠角的解剖不利因素,提高切除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病变残留或复发,应作为低位直肠LST保肛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