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估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二期行支架置入。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随访中的栓塞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 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成功进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分期治疗中位时间间隔4. 4(4. 1,4. 9)周。在分期支架置入治疗前,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30例(51. 7%),瘤颈残留22例(37. 9%),瘤囊残留6例(10. 3%),其中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2 h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使用替罗非班后支架内再通。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46例(79. 3%),3分8例(13. 8%),4分4例(6. 9%)。影像学随访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4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1. 0%),瘤颈残留7例(12. 1%),瘤囊残留4例(6. 9%)。无复发病例,所有载瘤动脉保持通畅。临床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86. 2%),3分8例(13. 8%),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正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主要指一类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部的动脉瘤,因在术野下呈"血泡"样外观而得名。BBA较为罕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7%,占破裂动脉瘤的6.6%~([1])。因BBA瘤壁菲薄,极易破裂出血,故一旦发现BBA就应及时治疗。目前除闭塞颈内动脉外,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中及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0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或MR血管成像,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55例患者中,4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1个(36. 8%)动脉瘤RaymondⅠ级,11个(19. 3%)Ⅱ级,25个(43. 9%)Ⅲ级;所有PCoA保持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5. 5%),为手术相关出血,无缺血事件发生;死亡3例。对39例患者包含41个动脉瘤进行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63. 4%)动脉瘤治愈,1个(2. 4%)改善,8个(19. 5%)稳定,6个(14. 6%)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中所有合并fPCA的PCoA保持通畅。临床随访52例患者,死亡2例,1例患者术后1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随访mRS评分为:0~2分47例(90. 4%),3分1例,4分1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可行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行DSA、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椎动脉狭窄程度、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围手术期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随访过程中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21例患者术前狭窄率为(79±15)%,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0%,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中位数为10.0(0,12.5)%,较术前明显降低(Z=-4.01,P<0.01)。1例术后当天出现高灌注现象,未发生与支架置入相关的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2)术后随访6~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0(6.8,13.0)个月,20例(95.2%)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消失或减轻,1例症状反复发作。(3)21例患者中共12例(57.1%)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12个月,4例发生于术后13~38个月;再次治疗患者4例中,1例存在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4)6例(28.6%)出现支架断裂,其中4例支架断裂伴中重度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断裂、塌陷伴支架内轻度狭窄。结论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可有效缓解狭窄,但长期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和支架断裂率偏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分析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以及Embase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由3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5.3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4篇回顾性文献被纳入,包括115例120个BBA。Meta分析显示:完全闭塞率为69%,复发率为13%,再出血率为8%;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9%和11%;长期预后良好率为86 %。亚组分析显示,相对于重叠FD支架治疗BBA,单FD支架治疗具有更好的预后(P=0.02),但治愈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FD治疗BBA是安全和有效的。单FD支架与重叠FD支架相比,具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自发再通比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报道1例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慢性闭塞,于首次DSA证实闭塞后1年复查,显示颈内动脉再通伴起始部及岩骨段近端串联狭窄,并成功实施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DSA可见颈内动脉血流通畅,狭窄明显改善。因此,对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自发再通管腔完全正常或轻度狭窄,可继续药物治疗;对于串联或重度狭窄,可能导致缺血事件的发生时,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机制未明,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异常、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凋亡及血管壁缺失等有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α(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机体炎症、血管形成、免疫、造血、神经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DF-1α/CXCR4轴对炎性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促进动脉瘤壁滋养血管生成,促进原始细胞或祖细胞归巢,而这些过程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发展、破裂及修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常由头部钝器伤或穿透伤造成,缺少真正的血管壁,仅有脆弱的结缔组织层覆盖,其主要发生于颈内动脉颈段、海绵窦段和岩骨段。作者报道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成功治疗车祸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例。患者32岁,男性,车祸后诊断左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伤后近1个月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治疗,支架释放后造影可见假性动脉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瘤体显影缩小,支架打开良好。术后第4天MR血管成像复查可见假性动脉瘤缩小,术后10 d复查DSA,假性动脉瘤进一步缩小,术后4个月DSA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相似文献   
9.
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少见且复杂,随着材料学及解剖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从原来的外科辅助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与传统外科切除相比,介入治疗也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对于该部位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