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术中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采用MIS-TLIF术治疗的16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CT评价椎弓根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侵扰程度,并根据是否发生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设为侵扰组与未侵扰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MIS-TLIF术中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危险因素。结果 165例中,48例发生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发生率29.09%;侵扰组与未侵扰组的手术节段、顶椎置钉位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螺钉内倾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连接棒形状、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顶椎置钉为L5、BMI>28 kg/m2、关节突关节3级退变是MIS-TLIF术中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独...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寰椎椎动脉沟处后弓的高度和髓腔的高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根据其髓腔的大小进行分型。方法:从本院PACS系统中回顾性调取白2011年6月~2012年4月CT扫描重建中包含枕骨粗隆至C3水平患者的资料,排除寰椎有骨折、肿瘤、畸形等相关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新型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4年9月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11例,混合型7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3±3.4岁(34~64岁)。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Park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标准分别评估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评分(NDI)对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定期行颈椎X线、CT、MRI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内固定状态、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个月,平均6.5±0.7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9.0±1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6±18.4ml。1例患者(3.1%)术后6h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3例患者(9.4%)术后36h逐渐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2例轻度,1例中度;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为7.5±1.7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2.5±1.2分(P0.05);NDI评分术前为43.3±3.6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0.7±2.9分(P0.05);JOA评分术前为9.43±2.55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6.07±1.02分(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4.30°±1.9°,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7.12°±1.4°(P0.05)。随访期间未见植骨不融合、融合器下沉、邻近节段骨化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李涛  郑永宏  许正伟  郝定均  钱立雄 《骨科》2020,11(3):210-215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9例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40例)、经皮复位组(27例)和切开复位组(32例)。收集各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相关并发症;以随访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结果PKP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0.7±0.1)h、(4.6±1.6)ml、(2.4±0.9)d,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且经皮复位组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病人术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P组术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术后骨水泥渗漏9例,无需处理。经皮复位组1例术后皮下血肿,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2例术后钉道松动,无症状,术后1年取出。切开复位组术后病人伤口延迟愈合5例,处理后伤口延迟愈合。结论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这三种术式均可安全、有效缓解病人腰背部疼痛症状,但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还需根据病人诉求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椎间盘尺寸是否与国人颈椎椎体解剖尺寸相匹配,并据此提出适合国人的人工颈椎椎间盘设计方案。方法利用CT测量138例国内患者C_(2~7)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椎体终板前后径、横径,椎间隙高度,矢状角大小),并分别与4种常用人工椎间盘(Bryan、Prestige LP、Discover、Prodisc-C)的尺寸进行比较,分析人工椎间盘的尺寸是否与各个椎间隙尺寸相匹配,并计算不匹配率。结果 4种常用人工椎间盘中,在椎体终板前后径上与国人颈椎椎体解剖尺寸的不匹配率为15.22%(C_3/C_4节段,Prestige LP、Prodisc-C)至57.61%(C_6/C_7节段,Discover);在横径上的不匹配率为24.28%(C_3/C_4节段,Prodisc-C、Prestige LP)至94.93%(C_6/C_7节段,Bryan)。所有患者中,19.71%的椎体终板前后径大于最大人工椎间盘,52.17%的椎体终板最大横径大于最大人工椎间盘。除了因高度不固定而无法比较的Bryan人工椎间盘,其他人工椎间盘的最大高度均满足患者各节段的最大椎间隙高度,但39.13%的颈椎椎间隙高度小于最小的人工椎间盘高度。C_2/C_3、C_3/C_4、C_4/C_5、C_5/C_6、C_6/C_7节段平均矢状角分别为3.64°、4.51°、5.04°、5.15°、4.13°,纳入的4种人工椎间盘中只有Discover有固定的7°前凸角与之相符。结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椎间盘尺寸与国人椎体解剖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应设计更多的人工椎间盘尺寸来匹配国人颈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颈椎椎间盘置换术(CDA)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在相邻节段退行性变(ASDeg)、相邻节段疾病(ASDis)、相邻节段再手术(ASR)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的影响方面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及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文献为2018年6月前发表的CDA与ACDF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的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的随机方法和偏倚进行评估。主要提取的数据包括随访时间,ASDeg、ASDis和ASR发生率,相邻节段ROM。同时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研究其高异质性。结果共33篇RCT文献纳入研究。CDA组ASR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DA组ASR发生率下降的优势增加。2年内2组的ASDe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后CDA组ASDeg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ASDi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A组相邻节段ROM低于ACD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ACDF,CDA可降低ASDeg和ASR发生率,但在ASDis发生率和相邻节段ROM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中,筛选出年龄≥20岁、术前影像学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4mm的患者97例,男41例,女56例,年龄20~79岁,平均41.6岁术中选择内固定方法时,寰椎首先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若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败则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其中145个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49个椎弓根因无法形成椎弓根螺钉通道,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用CT 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寰椎椎弓根髓腔的高度.根据髓腔高度将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髓腔高度≥2mm;Ⅱ型,髓腔高度<2mm;Ⅲ型,无髓腔.统计每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比较其差异.结果: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104个(71.7%)、39个(26.9%)、2个(1.4%);非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2个(4.1%)、28个(57.1%)、19个(38.8%).Ⅰ、Ⅱ、Ⅲ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分别为98.1%(104/106)、58.2%(39/67)、9.5%(2/21),Ⅰ型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Ⅱ型明显高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一定影响.寰椎椎弓根髓腔高度≥2mm时建议行椎弓根螺钉固定,髓腔高度<2mm时可根据术者情况选择固定方法;无髓腔时建议不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颈椎人工间盘假体应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采用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8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45±8)岁(范围:28~58岁)。手术节段: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所有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侧凸和后凸Cobb角,同时记录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随访期间新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PKP。术后3 d、6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局部侧凸、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随访期间,患者的Cobb角度数未丢失。术中有7.1%(4/56)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渗漏至椎体前方及侧方,未发生神经损伤。随访期间未发生新发椎体骨折。结论 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PKP治疗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侧后凸畸形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