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艾灸对背部黄褐色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远期影响,为其治疗白癜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豚鼠(棕黄色)随机分为5组,每组动物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T-1组(艾灸治疗组)、T-2组(结束艾灸治疗后1个月)、T-3组(结束艾灸治疗后2个月)、T-4组(结束艾灸治疗后3个月)。豚鼠背部脱毛约2 cm×2 cm。选用经外奇穴"灸癜风"和"阿是穴"(背部脱毛区)作为艾灸治疗穴,穴上3 cm处悬灸,采用温和灸补法,每日1次,每穴每次10 min左右。空白对照组动物同法固定,但不进行艾灸。观察艾灸治疗1个月、结束艾灸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豚鼠皮肤颜色、皮肤结构和组织完整性(HE染色)、黑素合成情况(Fontana-Masson染色)变化。结果各组豚鼠皮肤颜色变化半定量情况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T-1组、T-2组比较,T-3组、T-4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T-1组、T-2组豚鼠皮肤色素沉着较T-3组、T-4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各组豚鼠皮肤结构、细胞完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1组、T-2组、T-3组、T-4组基底层色素明显增加,T-1组、T-2组沉着更为明显。各组豚鼠皮肤黑素合成半定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T-1组、T-2组、T-3组、T-4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艾灸可增加豚鼠(棕黄色)皮肤色素沉着,而且这种影响在艾灸结束后三个月,依然存在;艾灸对豚鼠表皮基底层黑素颗粒含量有增加作用,同样,这种影响作用,在结束艾灸治疗后三个月,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c-kit受体在色素性疾病中的表达,初步认识c-kit受体在黄褐斑色素沉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黄褐斑(实验组)皮损,以黑变病(对照组1)及炎症后色素沉着(对照组2)皮损为对照,利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kit受体在黄褐斑、黑变病及炎症后色素沉着皮损中的分布与表达,使用显微图像分析法,进行染色后的病理图像形态学定量分析,检测各组标本中c-kit受体的平均积分光密度(OPTD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kit的阳性表达产物定位于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胞浆或细胞膜表面及毛囊周围,黄褐斑组中c-kit平均积分光密度值1.18±0.38明显高于黑变病0.38±0.08及炎症后色素沉着0.42±0.07组差异显著(P<0.01),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c-kit受体在黄褐斑皮损中的表达较在黑变病及炎症后色素沉着皮损中的表达显著增高,c-kit受体在黄褐斑色素沉着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黄褐斑主要发病因素,综合作用于小鼠建立抑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并与现有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取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6只、紫外线组12只、紫外线+黄体酮+抑郁组12只。造模时间第一批21d,第二批28d,然后对各组小鼠皮肤和肝脏SOD、MDA含量,皮肤黑色素细胞个数、数密度和平均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体酮+紫外线+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建立法造模较其他方法更能导致皮肤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升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降低以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同时停止紫外线照射后1周,黄体酮+紫外线+抑郁组色素沉着消退慢,黑色素数量仍高于其他模型组。结论:黄体酮+紫外线+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建立的黄褐斑小鼠模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罕见的皮损持续存在且伴有脊柱侧弯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患者女,19岁。背部树枝状青紫色毛细血管扩张伴脊柱侧弯19年。皮肤科检查:背部见网状或树枝状青紫色毛细血管扩张,伴局部坏死破溃、结痂、色素脱失及萎缩凹陷。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萎缩,棘层色素增加,表皮突向下延伸,真皮全层胶原致密、均质化,大量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cutis marmorata telangiectatica congenita, CMTC)。  相似文献   
5.
6.
7.
报告1例Netherton综合征(NS)。患儿女,14岁。出生后即无诱因进行性头颈、躯干红斑、水疱,环形双边状红斑鳞屑,反复发作14年伴全身干燥。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SPINK5基因染色体chr5:147470777发生c.652CT(E8)截断性杂合突变,氨基酸改变p.218,RX(877),其无义突变可能会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和染色体chr5:147503528位点发生IVS27+5GA剪切位点杂合突变,其mRNA剪接可能会受影响。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类似银屑病样表现。免疫组化法检测LEKTI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扫描电镜下未见特异性结节性(套叠性)脆发。患儿COL17A1、ITGB4、PLEC、CDSN、KRT1、KRT10、KRT2及DSG1基因均未见致病性突变。通过一代基因检测验证该患儿诊断为NS,基因检测是不典型NS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韩磊  李艺  郭广进  赵平 《安徽医药》2020,24(4):677-680
目的观察模拟腰椎旋转手法对腰神经根疼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 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 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表达、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手法抑制 TRPV4/NO疼痛转导通路的作用。方法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10月,将 144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 +钌红组,每组各 48只。其中假手术组只在相应椎节( L5?6)左侧做局部软组织切开,未建模;模型组通过手术在特定椎节(L5?6)左侧建立 L5神经根疼痛模型;模型 +钌红组在建模后向 L5背根节注射 TRPV4抑制剂钌红 0.1 nmol。所有组别均施行统一量化的模拟腰椎旋转手法,频率 1次/隔日,治疗期为 3周。每组各取 24只大鼠于术后第 9、21天时取出手术同侧的 L5 DRG,其中 18只用于 TRPV4通道蛋白表达的检测; 6只用于 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结果经蛋白质印迹法条带比较,发现模型组 TRPV4为高表达,模型 +钌红组 TRPV4表达比模型组减弱,但仍强于假手术组。经腰椎旋转手法干预后,在术后第 9、21天时模型组亚硝酸盐含量均值( 9.17 nm/mL,5.31 nm/mL)均明显低于模型 +钌红组( 14.36 nm/mL,9.45 nm/mL)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6.23 nm/mL,3.84 nm/mL)(均 P<0.001)。结论 TRPV4/NO通路是调控神经根疼痛敏感状态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腰椎旋转手法可能是通过调控 DRG神经元上的 TRPV4/NO通路,来达到迅速缓解 DRG神经痛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柱松动手法对急性腰神经根炎大鼠根性疼痛的疗效,并探讨其生物学机制。方法 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L5-6手法组、依托考昔片组、倍他米松组,每组18只。空白组为无任何干预的正常对照。假手术组只在相应椎节(L5-6)左侧做局部软组织切开,未建模。模型组通过手术在特定椎节(L5-6)左侧建立急性L5神经根炎模型;L5-6手法组、依托考昔片组、倍他米松组在建模基础上,分别施模拟L5-6关节松动手法、依托考昔片药物灌胃、倍他米松溶液L5根周注射。每组各取6只大鼠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3、5、7、12天行一般行为学观察和50%机械性撤足痛阈值(PWT)测定;另各取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第5、12天检测术侧L5背根神经节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大鼠均未出现运动功能明显障碍。术后第3、5、7、12天PWT测试结果:L5-6手法组与依托考昔片组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但均低于倍他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2天术侧L5背根神经节NOS表达情况:L5-6手法组与依托考昔片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但均高于倍他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关节松动手法可以明显减轻炎性反应与机械痛敏,效果与口服依托考昔片相当,但不及倍他米松根周注射,其部分生物学效应可能通过抑制NOS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神经根急性炎症引起的根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国人皮肤黑素细胞肿瘤(MT)图像智能化分类与识别方法。方法采用皮肤镜法获取MT图像信息,提出自生成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聚类分割与特征提取算法,定量分析MT的形状不对称(AY)、形状偏心率(EY)、边界凹陷率(BDR)、过渡区辐射不均匀度(URTA)、颜色多样性(CD)、纹理相关性(TC)六个特征,结合组合神经网络分类器对MT的良、恶性进行分类与识别,经病理验证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642幅MT图像,其中良性82.4%;恶性17.6%;URTA、TC、BDR、CD灵敏度86.73%~95.58%,特异度97.3%~100%;AY和EY灵敏度41.59%~47.78%,特异度69.91%~76.99%;对MT的良、恶性分类与识别,准确率达93.65%;分类符合率经χ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χ2=4.51,P<0.05)。结论皮肤镜MT图像分析法,可有效实现MT良、恶性分类与自动识别,为解决国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的智能化识别瓶颈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