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因胸痛就诊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经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例作为ADD组,同期以类似症状就诊但最终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胸痛发生12 h内检测血浆 D-二聚体,比较ADD组与对照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分析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所有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DD组血浆在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48±7.95)vs.(0.64±0.75),P<0.01];D-二聚体(>0.5 μg/mL)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2.5%,70%和83.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48±0.042,95%CI为0.766-0.930.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有效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中国汉族人群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易感性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05~2008-04中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史资料和血液样本,其中包括重症肺炎和非重症肺炎患者各180例.根据Hapmap中国人群数据库选择SNPs和标签SNPs(Tag SNPs),利用Primer 3 软件设计引物;采用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的DNA,PCR-直接测序法进行SNPs分型;利用Haploview 4.1和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TLR2基因2个Tag SNPs 即rs1898830和rs3804099在研究样本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个SNPs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重症肺炎和非重症肺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易感性和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脓毒症患者血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检测不同病情程度的脓毒症患者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浓度,探讨不同病情程度的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因子和分别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8例脓毒症患者和32例重症脓毒症患者的血清标本,另选1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排除既往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AIDS以及肿瘤患者.本研究获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浓度;并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U(APACHEⅡ)系统对患者进行病情程度的评分.各组之间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运用Stepwise方法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脓毒症和重症脓毒症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脓毒症组患者IL-l和Ⅱ-10的血清浓度高于脓毒症组,两组患者Ⅱ-1的浓度为26.96 ng/L和21.19 ng.L,Ⅱ-10的浓度为37.57 ng/L和26.66 n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Ⅱ-6的质量浓度较脓毒症组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重症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TNF-α浓度为3_4.98 ng/L和44.28 ng/L,Ⅱ-6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48 ng/L和26.04 n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1和IL-10的质量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APACHEⅡ=-9.393+(IL10×0.550)+(Ⅱ,1×0.305)(F=26.198,P<0.001).结论 不同病情程度的脓毒症患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着明显差异,且免疫状态不同.脓毒症时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的持续激活,重症脓毒症时抗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主要炎症介质和抗炎症介质的浓度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上收集脓毒症患者28例,其中存活22例,死亡6例;另选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浓度;并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对患者进行病情程度的评分.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升高,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IL-1、IL-6、IL-10浓度升高,其中IL-1、IL-10升高明显(P<0.05).与脓毒症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IL-10及IL-10∶ IL-1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症/抗炎症因子的浓度升高,IL-1、IL-10升高较为明显;血清IL-1、IL-10的浓度越高及IL-10∶ IL-1的比值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将3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PACHEⅡ≥12组(n=10)和<12组(n=20);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8).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15).测定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检测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并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血清sFas浓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PACHEⅡ≥12组PMN凋亡率较APACHEⅡ<12组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ACHEⅡ≥12组及APACHEⅡ<12组PMN凋亡率均明显下降(P<0.01).APACHEⅡ≥12组血清sFas浓度较APACHEⅡ<12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ACHEⅡ≥12组及APACHEⅡ<12组血清sFas浓度明显升高(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PMN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N凋亡率与血清sFas浓度呈负相关(r=-0.897,P =0.019 <0.05).结论:脓毒症时外周血PMN凋亡率减少,且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相关,脓毒症病情较严重时PMN凋亡率下降更加明显,其机制可能与脓毒症时血清sFas浓度增加有关,脓毒症时PMN凋亡减少可能对脓毒症预后无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