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胚胎形态学观察进行选择性卵裂期单胚胎移植策略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行IVF/ICSI-ET卵裂期胚胎新鲜周期移植或全胚冷冻保存后第1个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受精后第2天(D2)胚胎形态学观察和胚胎移植数目分为:D2、D3连续观察卵裂期单胚胎移植组(连续观察单胚组)70个周期;无D2观察、仅D3观察卵裂期单胚胎移植组(D3观察单胚组)97个周期;仅D3观察卵裂期双胚胎移植组(D3观察DET组)564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及胚胎发育实验室指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和早期自然流产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性激素水平、基础窦卵泡计数(AFC)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不同受精方式占比、Gn总量、HCG日内膜厚度、HCG日P水平、刺激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3观察单胚组的获卵总数、成熟卵子数、2PN受精数、卵裂数、优胚数、成囊胚...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相似文献   
4.
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当前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殖遗传中心659对IVF-ET治疗夫妇,按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为4组,A组(2%)112个周期,B组(≥2%~4%)180个周期,C组(≥4%~5%)74个周期,D组(≥5%)293个周期。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4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可移植胚胎率有差异。C组(71.90%)和D组(72.89%)的受精率均显著高于A组(57.97%)和B组(63.29%)(P均0.05),C组与D组间、A组和B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正常受精率(57.16%)显著高于A组(46.52%)和B组(50.89%)(P均0.05),C组正常受精率(54.67%)显著高于A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可移植胚胎率(55.62%)显著高于B组(45.75%)(P0.05),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无可移植胚胎患者比例(8.87%)显著低于A组(20.54%)和B组(18.89%)(P均0.05),C组(12.16%)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间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IVF-ET的受精率及胚胎形成有一定影响,用于评估IVF受精结局时,5%临界值略优于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量与胚胎形态、基因组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GS)进行293个周期1071个囊胚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和mtDNA量检测。根据Garnder囊胚评分法将囊胚分为优质胚胎组(评分≥3BB,n=652)和非优质胚胎组(评分<3BB,n=419);比较两组间的mtDNA量,以及不同PGT结果(正常、异常、嵌合)亚组间的mtDNA量,并随访PGT正常组移植胚胎的结局与相应的mtDNA量。结果形态学评分优质胚胎组与非优质胚胎组的mtDNA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中PGT正常结果亚组的mtDNA量均显著低于PGT异常结果亚组(P<0.05),而两组中PGT嵌合结果亚组的mtDNA量与其他两个亚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PGT正常结果组胚胎发现,妊娠结局为流产或者未孕的胚胎相比于正常妊娠的胚胎其平均mtDNA量在数值上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6个PGT嵌合结果组胚胎发现,其中2个mtDNA量较高的胚胎结局1个未妊娠、1个流产,而另外4个mtDNA量较低的胚胎结局均为正常分娩。结论mtDNA量与PGT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另外mtDNA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妊娠结局,同时可能对嵌合胚胎的实际状态预测也有帮助,未来可以考虑作为胚胎选择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玻璃化冷冻与程序化冷冻对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0个复苏周期,比较2种冷冻方法的胚胎复苏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等各项指标。结果:玻璃化冷冻组的平均移植胚胎数(2.2±0.5枚)显著少于程序化组(2.5±0.6枚)(P<0.05),复苏率(94.4%)、完整胚胎率(73.7%)、临床妊娠率(50.8%)和种植率(30.2%)显著高于程序化组(77.2%、44.3%、36.2%、21.1%)(P<0.05),而流产率和周期取消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6.6%vs 27.7%,1.3%vs 2.3%)(P>0.05)。程序化冷冻胚胎的种植率在完整胚胎(13.5%)和非完整胚胎(16.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玻璃化冷冻完整胚胎组的种植率(30.4%)显著高于非完整胚胎组(20.1%)(P<0.05);而2种冷冻方法的流产率完整胚胎组(35.7%,15.1%)均显著高于非完整胚胎组(8.7%,2.9%)(P<0.05)。在玻璃化冷冻中,卵裂期胚胎组的各项指标与囊胚期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法适用于人类胚胎的保存,对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有同样理想的保存效果和临床结局,玻璃化冷冻中,胚胎完整性对胚胎种植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龄及非高龄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患者行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PGT for aneuploidies, PGT-A)后胚胎染色体整倍性以及患者的临床结局,探讨PGT-A在两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行PGT-A的高龄组患者(≥38岁,96个活检周期,259枚囊胚)及非高龄RSA组患者(<38岁,99个活检周期,429枚囊胚),所有囊胚均行滋养外胚层活检,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根据不同囊胚发育天数和胚胎质量分析两组患者胚胎染色体的整倍性,比较同时期胚胎冻融移植周期(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中行PGT-A与未行PGT-A的高龄患者、非高龄RSA患者行PGT-A和未行PGT-A的临床结局。结果 高龄患者和非高龄RSA患者D5囊胚的非整倍体率均低于D6囊胚,其中D6非优质囊胚组的非整倍体率最高。FET周期PGT-A高龄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活产率均显著高于未行PGT-A高龄组的患者(P<...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子顶体精氨酸酰胺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9个IVF治疗周期,其中精氨酸酰胺酶高值组162个周期,精氨酸酰胺酶低值组187个周期。比较两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精子精氨酸酰胺酶高值组的受精率(78.74%)高于低值组(76.07%,P0.05),而卵裂率高值组(98.24%)低于低值组(99.58%,P0.05)。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值组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58.75%)及活产率(52.50%)均明显高于低值组(44.00%,P0.05;33.00%,P0.01)。两组间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精氨酸酰胺酶活性与IVF-ET精卵结合有一定关系,并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家系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选取1对于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就诊的SMA基因携带者夫妇,经家系调查后,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分析,明确基因突变位点。针对突变位点涉及基因及基因的上下游区域内选择高密度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作为遗传标记。二代测序(NGS)后,选择若干有效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最后使用单体型连锁分析技术进行单基因PGD。结果此对夫妇的SMN1基因exon7均为单拷贝,而先证者为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通过单体型连锁分析之后进行单基因病PGD周期,形成4枚囊胚,NGS PGD检测结果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囊胚、单拷贝携带的整倍体囊胚、单拷贝携带但为非整倍体囊胚和致病的整倍体囊胚各1枚。将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囊胚行冻融胚胎移植后获得临床妊娠,产前诊断结果显示未见异常,足月剖宫产分娩一正常男婴,体重3 150g,健康状况良好。结论采用NGS对SMA家系行PGD可以阻断此单基因病在该家系中的再发风险,还可以避免选择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和精子顶体反应阳性率,这三项能体现精子质量和功能的参数与IVF受精率和优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分析226对接受IVF治疗的不育夫妇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精子顶体反应阳性率、IVF受精率和优胚率等数据,观察精子质量和功能参数对IVF受精率和优胚率的影响。结果:当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时,IVF受精率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当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时,IVF受精率不随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的增加而上升(P>0.05);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对优胚率无显著影响(P>0.05);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和顶体反应阳性率对IVF受精率和优胚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VF受精率相关,与优胚率无关;正常精子形态和顶体反应与IVF受精率和优胚率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