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营养支持是关系到重危病人和术后病人预后和康复的关键措施之一[1],肠内营养不仅能起到肠外营养的能量支持作用,更因其维护肠道屏障的功能,能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脏器衰竭的发生率[2-3].现将我院在DSA监视下行鼻肠营养管置入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常规取除方法及困难病例的取除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32例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中,用正常套取技术方法回收28例,采用对侧股静脉入路导管协助取出方法4例.结果 正常套取技术成功回收28例(87.5%);采用对侧股静脉入路导管协助取出术4例(12.5%).4例中,1例是滤器贴壁伴轻度粘连,3例为滤器倾斜套取不成功,后经协助法成功回收.32例滤器取除技术成功率100%.结论 滤器取出常规套取术中,不断改变圈套器形态,可增加圈套成功几率;困难病例可行对侧股静脉入路导管协助术,是取出滤器的又一种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皮导管留置局部溶栓中永久滤器(IVC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86例DVT患者用导管留置局部溶栓的方法治疗,并置入永久IVCF(86只)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86例DVT中59例(68.6%)血栓完全溶解,12例(13.9%)溶解50%~99%,11例(12.8%)溶解<50%,4例(4.7%)溶栓无效,溶栓期间未发生PE。结论 DVT经皮导管留置局部溶栓中置入永久IVCF预防PE,对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BA)联合非支气管体动脉(NBSA)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30例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的大咯血患者行系统的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膈下动脉造影,分别对出血及异常责任血管进行末梢及主干完全栓塞。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结果患者原发病为:肺结核64例,单纯性支气管扩张41例(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支气管肺癌8例,隐原性咯血12例,尘肺3例,支气管囊肿1例,慢性肺栓塞1例。130例大咯血患者累计栓塞异常及出血动脉324支,其中BA210支(64.8%),NBSA114支(35.2%),114支中包括肋间后动脉64支、胸廓内动脉32支、甲状颈干11支、膈下动脉6支、食管固有动脉1支。本组患者TAE后,即刻止血129例,有效率达99.2%。术后随访复发3例,复发时间分别为3d、8月和1年,其中1例为胸廓内动脉再次出血,1例为肋间动脉再通出血,1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经支气管动脉注入立止血3U、手术结束3d后再次咯血。本组病例术后胸闷11例;胸痛5例;术后第2天前胸壁轻度红肿1例,系栓塞右侧内乳动脉;1例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时感觉右下肢轻度无力,2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大咯血患者具有多支动脉供血情况并非少见,有必要栓塞前全面探查病灶供血动脉。针对病灶的多支供血动脉栓塞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皮导管留置局部溶栓中永久滤器(IVC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86例DVT患者用导管留置局部溶栓的方法治疗,并置入永久IVCF(86只)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86例DVT中59例(68.6%)血栓完全溶解,12例(13.9%)溶解50%~ 99%,11例(12.8%)溶解<50%,4例(4.7%)溶栓无效,溶栓期间未发生PE.结论 DVT经皮导管留置局部溶栓中置入永久IVCF预防PE,对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 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后CT表现,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肿瘤大小与介入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收集的经一次介入治疗后的肝血管瘤患者38例共63个病灶的CT表现。将63个病灶以最大直径分为<5 cm(12个)、5~8 cm(30个)及>8 cm(21个)三组;术后1个月CT平扫及6个月后CT平扫+增强影像学表现,将碘油沉积形态分为三型:Ⅰ型为完全充填的密实块状,Ⅱ型为块状为主伴斑片沉积,Ⅲ型为斑片结节为主沉积。最后分析病变大小与碘油沉积形态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介入疗效。结果 63个病灶的CT表现为不同程度碘油沉积、病灶内裂隙状及不规则小片低密度坏死区、病灶边界清楚及周围收缩改变;碘油沉积及强化:Ⅰ型16个,轻度强化,占全部病灶的25.4%,其中<5 cm病灶为9个,占<5 cm病灶的75.0%;Ⅱ型31个,中度强化,占全部病灶的49.2%;Ⅲ型16个,明显强化,占全部病灶的25.4%。结论肝血管瘤介入栓塞后有其典型的CT表现,其疗效非常显著,尤其瘤灶越小,碘油充填越好,强化越轻,一次介入栓塞治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示踪减影透视(TSF)下超选择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10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化分组表分为基线资料均衡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分别采用TSF技术超选择栓塞治疗及非TSF超选择栓塞治疗,对2组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和1、2年的生存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采用TSF 技术后肿瘤血管内超选择栓塞治疗成功率为100% (51/51),对照组非TSF栓塞治疗成功率仅为27.4%( 14/51)(P<0.01);观察组患者的AFP水平由术前的(51.5±1.5) μg /L下降至(2.6±0.5)μg/L(P<0.01),肿瘤直径由术前的(10.1±1.5) cm缩小为(5.3±0.5) cm(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0.3±1.3)μg/L、(7.3±1.5) cm,P 均<0.01];观察组1、2年生存率(90.20%、72.55%)高于对照组(41.18%、21.56%,P均<0.01).结论 应用TSF 技术可提高原发型肝癌介入治疗超选择栓塞的成功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