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改良Brock术)治疗,术中保留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反流未做处理。患儿年龄2~9个月,体质量4.3~10kg,平均6.4kg。所有患者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者卵圆孔未闭,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62%~73%,平均69%。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1例(8.3%),死亡原因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其余11例术后均缺氧状态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4%~93%,平均89%。术后测得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1~28mmHg(1mmHg=0.133kPa),平均15.6mmHg,术后随访11例,PDA均闭合,三尖瓣反流由术前大量转为少量或者消失。结论:作为危重婴幼儿的初期治疗,对于发绀严重,生长发育差,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危重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患儿,Brock术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的不断发展,许多复杂的先心病得到了解剖矫治,但仍有一些需行姑息手术.对于难以解剖矫正或一期生理根治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双向Glenn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手术方式.我院2003年7月-2004年3月,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Glenn手术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脏手术后脑部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致残性及死亡率均较高,2003年3月~2004年4月,我科共发生心脏术后脑部并发症4例,经过高压氧治疗及脑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房室管畸形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心房室管畸形患者63例。其中部分性房室管畸形56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7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瓣裂修补采用间断褥式缝合并连续缝合加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4例采用Kirklin的方法修补将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左心房,32例采用McGoon法冠状静脉窦开口保留在右心房。完全性房室管畸形7例。按Rastalli分型属A型4例,C型3例,分别采用自体心包加涤纶片的双片法(4例)或自体心包单片法(3例)修复。合并畸形均予以同期处理。结果:无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7d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随访46例,随访时间2个月~4年,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完善修复二尖瓣关闭不全和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管畸形除注重房室瓣修补完善外,强调将二尖瓣和三尖瓣环纠正至正常解剖位置,以恢复室间隔的面积和增宽左心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138例;年龄3个月~9岁(3.0±1.6)岁,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32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50例,ASD修补术+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矫治术12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PECD)矫治术15例,VSD+ASD修补术26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3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平均住院时间9 d,平均住ICU 1.6 d。发生右肺不张3例,右侧气胸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随访期间3例VSD术后发生小于2 mm的残余漏,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改良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分析其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2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8例,男性8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5.6±13.5)岁。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合并心脏病变同期处理,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术18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心房颤动改良迷宫术1例。随访3~90个月,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0.3±17.5)vs.(65.2±27.5)mm Hg,1 mm Hg=0.133 k Pa]、最大室间隔厚度[(18.6±6.4)vs.(26.3±5.1)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LVEDD[(43.3±4.1)vs.(38.7±4.9)mm]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92.3%)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P<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III°房室传导阻滞2例(8.3%);2例患者因切除范围不够致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例再次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本院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原发性心脏肿瘤34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6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并结合CT、MRI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肿瘤切除,33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痊愈患者28例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5例心脏恶性肿瘤,随访3个月至6个月,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因随时可能发生栓塞,甚至猝死。由于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并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正中开胸、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对比,研究不同方式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131例,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正中开胸组63例、右胸切口组37例、胸腔镜组31例,比较不同组间住院相关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住院时间、胸管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比较各具优缺点,同样安全有效,但对于成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不横断胸骨及切口美观,符合现代健康理念,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C矫治术。心上型12例,心内型7例,混合型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瓣狭窄及三房心各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结果:术后早期(30 d)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生存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2周超声示右心房室明显缩小,左心房室扩大。结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保证吻合口够大和避免吻合口狭窄及心律失常。心上法可为肺静脉主干与左心房顶部吻合提供良好显露并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是心上型TAPVC左心房与肺静脉总干吻合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患病率为112/10万,其病死率可达到50%左右。我院自1996年8月~2001年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906例,死亡253例(院前死亡105例,院内死亡148例),治疗75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