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9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9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带血管蒂跗骨瓣移位术修复踝及足部骨病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治疗踝及足部骨质病损提供系列手术方式。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带血管蒂的骰骨瓣、内侧楔骨瓣、舟骨瓣和跟骨前外侧骨瓣移位术,以修复踝及足骨质病损。临床应用55例。结果 术后经l—10年随访48例,平均为4年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上述4种跗骨瓣均具有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闭式扩张术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闭式扩张术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疗效观察李蔚光,郑和平,杨美珠(马鞍山钢铁总公司医院胸外科243000)随着瓣膜外科发展以及心内直视手术的日趋安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外科治疗术式,国外趋向直规下手术,国内各家意见不一,我院自1978~1993年对16例风...  相似文献   
3.
尺神经深支,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尺神经深支向近侧无损伤分离后,可超越旋前方肌上缘以上26.58mm,此时宽1.80mm、厚1.00mm,可与宽1.35mm、厚0.89mm的旋前方肌支缝合。  相似文献   
4.
下肢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腿和踝足部的损伤临床十分多见,尽管目前有多种修复方法,但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组织瓣能将近侧的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极大地改变了踝足创伤的修复重建模式[1~3].  相似文献   
5.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 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 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 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 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 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相似文献   
7.
带血管蒂肋骨瓣转位行胸,腰椎植骨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为带血管蒂肋骨瓣行椎体植骨融合术式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标准肋(第3~10)的形态、血供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带血管蒂肋骨提供的骨瓣长达8.0~11.7cm,高为1.2~1.5cm,厚为0.5~0.7cm,可融合3~5个椎体。结论:选用右侧入路、以肋间血管上支为蒂、采用接受融合椎体上方或下方1~2个椎体相对应的肋为供体。  相似文献   
8.
在45侧成年男性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股中间肌近端的动脉来源、分支,走行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股中间肌近端动脉来源较多,发于旋股外侧动脉的57.7%,其骨膜支长3.6cm,发出后向下斜行至骨面,贴骨面呈节段分布,长达6.0cm 以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径3.2mm,长9.2cm。经尸体摹拟手术,可设计以该血管为蒂的股骨瓣作支撑体与股前外侧皮瓣转位再造阴茎。本文对手术设计、骨片切取和血管蒂的处理等有关应用解剖学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足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剖观测了30侧成人下肢足内侧区皮肤血管.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浅支、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分别发4.5(3~8)支、7.4(3~12)支、5.9(2~12)支和2.8(1~6)支,外径在0.2~0.8mm之间的皮支分布足内侧区,动脉间吻合恒定.经选择性动脉注射显示,皮瓣面积约为9×6cm~10×8cm.以上述动脉为蒂的足内侧皮瓣,可转位修复内踝、跟腱、足跟和足底远侧区的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了12例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腘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腘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9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移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