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心脏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也用于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在挽救严重的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应用的主要病种为:病窦综合征(占45.8%)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占39.8%)[1]。紧急安置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介绍4例经起搏治疗转危为安的病例,以供同道参考。一、安置起搏器,保证电复律的安全性病例1,张××,女,70岁。住院号441413。因反复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入院。4年前,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扑,多次发作,曾用普鲁卡因欧胺或乙腔碘味国能有…  相似文献   
2.
<正>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经典药物。以往主要采用口含片剂、膜剂等剂型,因可迅速生效,但持续作用时间短暂而须反复用药。近10年来已制成硝酸甘油软膏剂型,涂敷于皮肤,吸收缓慢,作用较持久,对治疗和预防心绞痛发作有一定疗效。由于本品扩血管作用持久,能降低心室前负荷,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右室梗塞并非少见,单独及并发于左室梗塞的发病率占急性心肌梗塞的5——43%,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与单纯左室梗塞有所不同,目前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结合7例右室梗塞的分析,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霍乱7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乱740例临床分析丁民谋,郑乐君作者于1989年4月~1991年3月在非洲某国省立医院女病区曾收治中、重型霍乱740例,现就有关资料报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女性,年龄14~72岁,平均28岁。大便EITor弧菌均阳性,7~11...  相似文献   
5.
6.
溴苄铵的电生理作用,各家报道不一。为此,本文研究奎尼丁与溴苄铵的相互作用,藉以澄清其作用机理,并对观点不一致的原因作一解释。方法:用离体兔心作实验,给予灌注改良Chenoweth氏溶液作为对照,然后分别加用奎尼丁5毫克/升,及奎尼丁5毫克/升 溴苄铵20毫克/升,每次灌注至少持续30分钟。在灌注期间,于窦房结附近置一起搏电极,使心率维持在较窦性心率快10~15次/分;再用微电极自心房、房室连接处及心室纤维记录经膜电位,加以放大,录下图形。结果:(1)对心室纤维的作用:奎尼丁使0位相的最大除极速率自57.5±14.6伏/秒减至36.0±8.9伏/秒,并使动作电位时间自118±22.0毫秒延长至147.0±25.6毫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6例住院监护右室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一例尸解资料,对照分析了心电图表现。作者等认为急性下壁梗塞时,加做右胸导联V_3R、V_4R、V_5R,可提高右室梗塞的检出率。如发现V_1为rS型时,而V_3R、V_4R、V_5R呈Qr或QS型、Q波>0.03s、Q/R比值≥1/3;ST段抬高≥0.5mm有合并右室梗塞的可能。再加做右胸心电图标测可估计右室梗塞的范围,同时藉自身对照可观察病情的演变,有助于判断预后,评定疗效。此法具有简便、有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心房颤动时的心室反应,评价利多卡因对附加旁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患者在利多卡因局麻下,经外周静脉插入2~3根电极导管。先用增量心房调搏和心房提早刺激的方法测定附加旁道及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然后,用快速心房起搏诱发心房颤动,在心室通过附加旁道响应5分钟或以上后,静脉一次推入利多卡因2毫克/公斤,随后静脉滴注(3~4毫克/分)。如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过短,则重新给予程序心房起搏,以再度诱发心房颤动。结果:(1)心房颤动期:2例由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极短,无法测定心房颤动时的心室响应,其余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5例患者在应用茚满丙二胺(Aprindine)期间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例1,女,51岁,4年前行主动脉瓣换置术.术中并发下壁心肌梗塞.术后常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用奎尼丁和双异丙吡胺治疗引起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其后,改用普鲁卡因酰胺治疗有效,但因引起狼疮样综合征,遂改用口服茚满丙二胺125毫克/日.在入院前一周,有心室颤动发作.入院后心脏监护显示Q-T间期0.6秒,有  相似文献   
10.
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处理病人在过去十年中,血液动力学监测在冠心病监护病室中的应用,使之能够识别各种程度循环障碍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亚型,并且认识到药物治疗对各亚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代谢作用亦不同。由于对已知亚型的患者,可以相当精确地预测到药物的治疗效应;因而,目前对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治疗,已可有合理的依据。本文旨在对这些亚型及其对药物治疗的不同效应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