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CT灌注成像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恶性分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64例NSCLC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64例肺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肺CT灌注成像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MAPLC)3、自噬基因(Beclin)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44v6、钙依赖黏附蛋白(E-cad)和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胸膜腔冲洗液醛缩酶(ALDO)A、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和Napsin A水平,分析不同预后患者肺CT灌注成像参数值与肿瘤恶性分子表达水平的相关联。结果研究组Ⅰ期血容量(BV)值与表面通适性(P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Ⅱ期BV值与PS值显著高于Ⅰ期,Ⅲ期BV值与PS值显著高于Ⅱ期,Ⅳ期BV值与PS值显著高于Ⅲ期(均P<0.05)。研究组未复发56例,复发8例,复发组PS值及BV值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研究组MAPLC3、Beclin1、E-cad阳性率及血清PEDF、DNM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CNA、CD44v6、OCT4阳性率、血清VEGF、胸膜腔冲洗液ALDOA、TTF-1、Napsin 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V值、PS值均和ALODA、TTF-1、Napsin A、VEGF、PCNA、CD44v6、OCT4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PEDF、DNMT1、MAPLC3、Beclin1、E-cad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CT灌注成像参数与NSCLC患者肿瘤恶性分子表达水平相关,可为肿瘤分期、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64排螺旋CT检查。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其临床分期、CT分期,评估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CT诊断结果显示,T_1期66例,T_2期22例,T_(3a)期32例,T_(3b)期16例,T_(3c)期4例,T_4期6例,T分期诊断正确率达95.89%;N_0期98例,N_1期32例,N_2期17例,N分期诊断正确率为95.89%;肿瘤转移性评判中,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M分期诊断正确率达100.00%;T_1、T_2期患者远期生存率较T_3、T_4期患者高。结论肾细胞癌患者早期CT诊断有助于了解其临床分期、分型及表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2例行CT复查)的胸部CT影像表现。结果9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为斑片影9例(100%)、磨玻璃密度影7例(77.8%)和实变影3例(33.3%)。双肺受累6例(66.7%),单肺受累3例(33.3%),多肺叶受累9例(100%),胸膜下受累为主6例(66.7%),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11.1%)。伴心包积液2例(22.2%),伴胸膜增厚3例(33.3%)。纵隔小淋巴结9例(100%)。结论重型甲型H1N1流感常累及肺部,以两肺、多肺叶及胸膜下受累多见。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  相似文献   
4.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3.0cm以下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6例孤立性肺结节采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及配合增强扫描与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经临床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02例直径3.0cm以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恶性结节发生、发展规律,结节本身密度、增强形式、与正常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情况。结果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出现率较高。结论HRCT扫描及配合增强扫描与MSCT扫描对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手术病理结果,探讨320排容积CT增强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结合术前应用320排容积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与误诊原因。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6例表现为囊实性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无明显肿块,呈斑片状。连续层面或重建图像观察均可见供血动脉与病灶相连,其中来源于胸主动脉8例,引流静脉均至同侧肺静脉;来源于腹主动脉1例,引流静脉至奇静脉。结论应加强对肺隔离症的认识,重视CT增强扫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如年龄、临床症状、病变发生位置等,寻找异常供血血管以明确诊断肺隔离症,进而提高肺隔离症的确诊率,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pNF-H)诊断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脊髓损伤(C1~T1水平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DTI资料,记录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血清IL-1β、pNF-H水平。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法对观察组脊髓损伤程度进行分级(D/C/B/A级);比较组间及观察组内不同脊髓损伤分级患者DTI参数及血清指标的差异,分析DTI参数及血清指标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DC、FA、IL-1β、pNF-H值单独及联合诊断脊髓损伤的效能。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FA值降低,ADC值及血清IL-1β、pNF-H水平升高(P均=0.001)。随ASIA分级由D级至A级,观察组FA值逐渐降低,ADC值及血清IL-1β、pNF-H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FA值呈负相关(r=-0.489,P<0.001),与ADC值及血清IL-1β、pNF-H水平呈正相关(r=0.542、0.599、0.596,P均<0.001)。FA值、ADC值及血清IL-1β、pNF-H单独诊断脊髓损伤的AUC分别为0.747、0.809、0.794、0.741,联合诊断为0.845(P均=0.01)。结论 DTI联合血清IL-1β、pNF-H有助于诊断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血管征的出现及其分型以及血管直径测量,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作肺部CT常规容积扫描8mm重建,局部动态增强扫描0.2mm.重建,观察病灶及周围血管形态并作分类和测量。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肺内孤立性结节186例,血管征的总出现率为80.9%(149/186),其中恶性孤立性为结节87.3%(89/102),良性孤立性结节为71.5%(60/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征可分为4种类型,在良、恶性孤立性结节中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孤立性结节的平均血管总直径为(4.9±1.3)mm,明显大于良性孤立性结节(2.3±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SPN的单根血管最粗为(3.61±1.21)mm,而良性为(1.70±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CT薄层扫描能很好显示孤立性结节的血管,血管征分型及血管的直径大小对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比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HR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孤立性肺结节进行平扫,并选择同一层面行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增强前后的CT值,计算并分析结节强化的CT值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描绘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节的强化类型。结果恶性SPN平均强化CT值为(32±4)Hu,良性SPN乏血供组平均强化值为(14±3)Hu,良性SPN血供丰富组平均强化值为(47±6)Hu,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3组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能显示SPN的强化特征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强CT图像纹理参数在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60例患者,其中低分化组、中-高分化组各3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胸部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CT图像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不均匀度、偏度、峰度、熵值)。比较两组的纹理参数,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增强CT图像纹理参数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低分化组动脉期的不均匀度以及静脉期的标准差、不均匀度、熵值均大于中-高分化组(均P<0.05)。鉴别低、中-高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时,动脉期的不均匀度以及静脉期的标准差、不均匀度、熵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5、0.775、0.780、0.685,敏感度分别为40.0%、75.0%、75.0%、45.0%,特异度分别为95.0%、80.0%、85.0%、90.0%。结论增强CT图像参数,尤其是静脉期的标准差和不均匀度,在评估食管癌分化程度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