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除了干细胞分化成肾细胞参与损伤修复外,还存在其他多种机制参与保护受损的肾脏。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和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中文表示)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一些药物研究,小鼠是理想的造模工具,但由于小鼠耐受性相对较差,肾脏及肾蒂小且难于寻找,容易增加实验误差,导致造模失败。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肾脏缺血时间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不同分为0min组(对照组)、30min组、35min组、45min组,肾再灌注后24h观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比较不同的肾脏缺血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观察45min组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率。结果与结论:模型成功率95.9%,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30min组、35min组和45min组再灌注后24h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升高,肾缺血45min组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可制备稳定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小鼠肾缺血35~45min是造模较为理想的肾缺血时间,所得模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一些药物研究,小鼠是理想的造模工具,但由于小鼠耐受性相对较差,肾脏及肾蒂小且难于寻找,容易增加实验误差,导致造模失败。 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肾脏缺血时间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不同分为    0 min组(对照组)、30 min组、35 min组、45 min组,肾再灌注后24 h观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比较不同的肾脏缺血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观察45 min组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模型成功率95.9%,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30 min组、35 min组和45 min组再灌注后24 h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升高,肾缺血45 min组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可制备稳定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小鼠肾缺血35~45 min是造模较为理想的肾缺血时间,所得模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一些药物研究,小鼠是理想的造模工具,但由于小鼠耐受性相对较差,肾脏及肾蒂小且难于寻找,容易增加实验误差,导致造模失败.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肾脏缺血时间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不同分为 0 min组(对照组)、30 min组、35 min组、45 min组,肾再灌注后24 h观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比较不同的肾脏缺血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观察45 min组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率.结果与结论:模型成功率95.9%,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30 min组、35 min组和45 min组再灌注后24 h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升高,肾缺血45 min组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可制备稳定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小鼠肾缺血35~45 min是造模较为理想的肾缺血时间,所得模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一些药物研究,小鼠是理想的造模工具,但由于小鼠耐受性相对较差,肾脏及肾蒂小且难于寻找,容易增加实验误差,导致造模失败。 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肾脏缺血时间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不同分为 0 min组(对照组)、30 min组、35 min组、45 min组,肾再灌注后24 h观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比较不同的肾脏缺血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观察45 min组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模型成功率95.9%,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30 min组、35 min组和45 min组再灌注后24 h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升高,肾缺血45 min组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可制备稳定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小鼠肾缺血35~45 min是造模较为理想的肾缺血时间,所得模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循环祖细胞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中循环祖细胞(CPCs,以CD34+细胞为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健康体检者(A组)、38例无并发症T2DM患者(B组)、32例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C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同时检测3组外周血FPG、HbA1c和hsCRP水平.结果 B、C组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均降低,与A组相比,其CD34+、FPG、HbA1c、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与FPG 、HbA1c 、hsCRP均呈负相关.结论 CPCs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T2DM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可作为T2DM病情变化及其微血管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邹丛  刘建英 《江西医药》2008,43(12):1426-1428
血管内皮细胞在保持机体的血管稳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血管壁与血管腔之间提供一层物理屏障。内皮细胞可以分泌大量介质,调控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下腔静脉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研究。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下腔静脉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研究。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下腔静脉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