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Slc4a11缺失在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congenital hereditary endothelial dystrophy, CHE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自噬信号通路的潜在调控关系。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Slc4a1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野生型小鼠(wild type, WT)和Slc4a11基因敲除小鼠(knockout, KO)为实验对象,通过Western印迹法、RT-qPCR、茜素红染色、H-E染色、透射电镜评估KO小鼠角膜表型特征的变化。通过Western印迹法和RT-qPCR检测自噬标志物LC3、beclin1、p62在角膜内皮的表达量。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角膜内皮细胞自噬情况。结果 Slc4a11基因敲除小鼠角膜显示与CHED相似的表型特征,包括角膜厚度增加;角膜内皮细胞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后弹力层增厚;角膜内皮空泡形成。KO小鼠与WT小鼠相比,LC3、beclin1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62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小鼠角膜内皮细胞内自噬体明显多于WT小鼠。结论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Slc4a11基因敲除小鼠角膜显示CHED特征的表型。同时Slc4a11缺失通过增强自噬信号通路参与CHE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的制备方法及物理性能。方法 使用硅胶(SILASTICQ7-4750)为主要材料,制作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观察支架形态,测量管长、管径等一般物理学参数及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注水量与气囊的关系;利用人造生物管道径向压缩仪检测支架径向抗压缩性能及弹性回复力;利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支架轴向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以泪道扩张引流管做对比,检测支架的径向抗压缩性能、弹性回复力、轴向拉伸强度及弹性回复力。结果 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利用硅胶为原材料,分3部分一体成型后使用118胶水组合为一体,实现可个性化舒缩泪道管径的支架结构。该支架未压缩或拉伸状态下管长6.848mm,外直径3.62mm,内直径3.00mm,泪道支架外壁厚0.31mm。反复扩张回复其50次后,管长6.848mm,外直径3.68mm,内直径3.0mm;随着注入生理盐水和空气的增加,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的管径呈线性扩张。泪道扩张引流管未压缩或拉伸状态下管长6.682mm,外直径3.30mm,支架壁厚1mm。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和泪道扩张引流管急弹性回复力为95.7%和97.4%,弹性回复力为97.1%和98.3%。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和泪道扩张引流管拉伸强度[(2.71±0.29)、(2.66±0.22)MPa]及拉断伸长率[(360±31.12)%、(500±44.2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成功制作出新型可舒缩泪道支架,可通过注入生理盐水个性化调节支架管径,随注入体积增加,该支架管径呈线型扩张,在可控安全范围。与传统泪道扩张引流管相比,径向抗压性更强,可拉伸强度更大,提示临床使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新生儿脑白质发育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分析新生儿脑白质发育规律和特点。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38名新生儿,包括18例适于胎龄早产儿,20例正常出生体重足月儿,按胎龄分为3组,分别测量各兴趣区FA值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脑实质FA值无左右差异。外周白质FA值小于深部白质,在深部脑白质中,胼胝体压部FA值高于膝部,内囊后肢高于前肢,胼胝体压部高于内囊后肢;在外周脑白质中,半卵圆中心层面中部白质FA值最高,半卵圆中心前、后白质的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各兴趣区FA值均高于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胎龄组比较,只有部分兴趣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TI技术在研究新生儿脑白质成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FA值可定量评估髓鞘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WI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分析不同类型WMD患儿早期DWI和常规MRI特征性表现,随访观察病灶演变和患儿神经心理发育结果。结果 首次检查:32例局灶性WMD中,24例DWI表现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白质点簇状和线状或团片状高信号,常规MRI仅 17例同时伴稍短T1信号,12例伴短T2信号;8例DWI均未见异常,常规MRI呈短T1伴或不伴短T2信号;11例弥漫性WMD则均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大片状白质DWI高信号,但T1、T2均未见异常。复查:18例点簇状WMD患儿脑实质MRI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6例伴单纯性脑外间隙增宽;14例线状或混合型WMD中,7例发展为PVL,5例发展为PVL后遗改变,2例仅表现为单纯性脑外间隙增宽而脑实质未见异常;11例弥漫性WMD中,4例发展为PVL,7例发展为PVL后遗改变。3种不同类型WMD患儿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线状或混合型WMD与弥漫性WMD患儿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可早期区分不同类型WMD并较好评价预后;点簇状WMD患儿预后较好,线状或混合型和弥漫性WMD患儿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