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因胸痛就诊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经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例作为ADD组,同期以类似症状就诊但最终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胸痛发生12 h内检测血浆 D-二聚体,比较ADD组与对照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分析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所有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DD组血浆在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48±7.95)vs.(0.64±0.75),P<0.01];D-二聚体(>0.5 μg/mL)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2.5%,70%和83.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48±0.042,95%CI为0.766-0.930.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有效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2819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医院下呼吸道感染 (NLRTI)的病原菌和预后特点。方法 以我院 1998年 7月~ 2 0 0 3年 6月间的住院患者为对象 ,监测、统计并分析NLRTI的病原菌和预后情况。结果  5年间共出院 1182 15例 ,发生NLRTI 2 819例次 ,平均发病率为 2 .4 %。按科室计 ,以血液科 ( 8.3% )、神经外科 ( 7.3% )、神经内科( 7.0 % )和呼吸科 ( 4 .3% )较高。NLRTI最常见的前 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2 3.2 % )、鲍曼不动杆菌 ( 2 2 .1% )、铜绿假单胞菌 ( 17.1% )、克雷伯菌 ( 7.7% )和阴沟肠杆菌 ( 5 .0 % )。分别以 3种不同的阳性判断标准 :≥ 1+、≥ 2 +、≥ 3+对标本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病原菌构成比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不同科室病原菌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在神经内科、呼吸科和血管外科、心外科和血管外科的构成比最高。重症监护病房 (ICU)与普通科室相比较 ,鲍曼不动杆菌、沙雷菌属细菌在ICU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普通科室 (P <0 .0 5 )。NLRTI组平均病死率为 17.7% ,无NLRTI组仅为 1.9% ,死亡的比值比 (OR)为 9.4 ( 95 %CI =8.6~ 10 .2 ) ,以骨科 ( 10 9.9)、泌尿科 ( 74 .7)和胸外科 ( 16 .7)较高。 6 5~ 79岁、≥ 80岁与 <6 5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 (NLRTI)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上海市医院感染监测网 14 3所二、三级医院的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 ,分析NLRTI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3年间共有 2 89185 9例住院患者 ,发生医院感染 135 2 5 4例 ,发病率为 4 .6 8%。其中NLRTI 4 5 6 89例 ,占医院感染的 33.8%。NLRTI构成比较高的科室为呼吸内科 ( 4 7.7% )和胸外科 ( 4 9.6 % ) ,妇科 ( 8.15 % )和产科 ( 4 .80 % )较低。NLRTI平均发病率为 1.5 8% ,以血液科 ( 5 .0 7% )、神经内科 ( 4 .4 0 % )和神经外科 ( 3.77% )为高 ,妇产科和眼耳鼻喉科则不足 0 .2 0 %。在不同类别医院间 ,NLRTI发病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以三级综合性医院最高 ( 2 .0 2 % ) ,其余依次为二级综合性医院 ( 1.5 5 % )、三级专科性医院 ( 1.18% )、二级专科医院 ( 0 .6 0 % )。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同类科室比较 ,大部分科室NLRTI发病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比较不同月份NLRTI发病率 ,结果显示 3~ 7月发病率 ( 1.4 9% )明显低于其他月份 ( 1.6 4 % ) (P <0 .0 0 1)。结论 NLRTI是上海市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三级综合性医院NLRTI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80例确诊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生存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D-二聚体(D-dimer)、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心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氨基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以及是否手术等因素是否与AD患者近期预后相关.结果 580例AD患者中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57:1.58.62%的AD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单纯胸痛、背痛及同时胸背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或转移痛.Stanford A型患者胸膜反应、中重度主动脉反流、心包积液、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以及主动脉根部直径、血D-二.聚体、WBC、cTn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B型患者(P<0.05),主动脉异常、无主动脉反流和正常心电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型患者(P<0.05).本组病例以非手术组病死率高于手术组(70% vs.8.61%,P<0.05),Stanford A型病死率高于Stanford B型(29.43% vs.13.75%,P<0.05).Stanford A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D-二聚体(OR=1.23)、NT-proBNP(OR=1.006)和是否手术(OR=0.124)为A型患者独立预后因素;Stanford B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D-二聚体(OR=1.801)、WBC(OR=1.59)和是否手术(OR=0.142)为B型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复杂,D-二聚体、NT-proBNP和是否手术是影响A型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因素,D-二聚体、WBC和是否手术是影响B型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度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的分子机制,尤其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glucocorticoid receptor,GC/GR)及组蛋白脱乙酰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及其下游的炎性转录因子途径进行研究。方法 临床招募健康对照者12例,轻中度哮喘患者12例,重度哮喘患者10例,收集其外周血,进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抑制IL-8释放试验,检测重度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lecule cells,PBMCs)是否存在激素敏感性下降。通过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BMCs的GRα蛋白质水平及跨膜转运情况。HDAC2活性试剂盒检测PBMCs核蛋白的HDAC2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NF-κB、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的亚基磷酸化c-Jun及磷酸化c-Fos的水平。结果 重度哮喘患者PBMCs在TNFα诱导IL-8释放实验中表现出对Dex敏感性下降;GR总蛋白质水平虽然代偿性升高,但GRα水平下降且向核内转移减弱;HDAC2活性降低,炎性转录因子NF-κB、AP-1亚基被激活。结论 重度哮喘患者的PBMCs中存在激素不敏感,可能是通过HDAC2-NF-κB/Ap-1介导的炎症通路引起了GRα表达量下降和转运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的氨基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104例AMI患者,于入院时即测定NT-proBNP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治疗情况等。根据心电图变化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分析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水平。结果在所有患者中,NT-proBNP值随着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NT-proBNP值和Killip分级的关系呈正相关(r=0.522,P<0.01)。在相同的Killip分级中,STEMI组和NSTEMI组NT-proBN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104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NT-proBNP值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患者(P<0.01);使用NT-proBNP水平来预判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选取界值327.40pg/ml,判断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55%;选取界值5621.00pg/ml,判断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敏感性为37%,特异性为96%。结论 AMI发病初期的NT-proBNP值可预测AMI患者的短期预后,且不受心肌梗死的类型的影响;NT-proBNP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床旁快速检测(POCT)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因急性胸痛疑似ACS的老年患者,留取血浆并测定血浆H-FABP、cTnT、CK-MB值,根据发病时间分为0~6h、6~12 h和>12 h组进行分析.结果 在AMI早期(0~6h)H-FABP诊断效率(0.913)高于cTnT(0.786)和CK-MB(0.742),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高(78.62%、85.70%),血浆H-FABP浓度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H-FABP在AMI发生的早期有较高的诊断效率、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早期,特别是6h内诊断AMI的生化标记物.POCT快速检测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可靠等优点,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