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冠状动脉瘘指冠状动脉与心腔或大血管之间存在的异常交通,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畸形,但在冠状动脉畸形中较为多见。此类患者多数可有症状,需行手术治疗;但也有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甚至不能听到心脏杂音,仅仅是在行心脏B超或冠状动脉造影时无意发现,这些患者是否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存在争论。现对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7至2011年间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使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3例,显著改善22例,有效率62.5%;实验组痊愈5例,显著改善30例,有效率87.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5%(P< 0.05),其余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比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操作更简便,术后并发症更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王志涛  邹煜  李奎 《浙江医学》2016,38(14):1170-1173,1177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组织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硬化性间质瘤临床资料、CT(22例)和MR(8例)图像及病理资料,分析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CT和MR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30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均为单发,右侧18例,左侧12例。肿瘤长径1.5~12.3cm。肿瘤呈均匀实性12例(12/30),呈囊实混杂性18例(18/30),囊实性肿块在T2WI上表现为“湖岛征”。CT和MR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现3种类型强化方式:(1)早期周边显著强化,后期向心性渐进,类似“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强化方式(16例);(2)早期明显均匀强化,后期持续强化(10例);(3)早期轻度强化,后期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不如(1)和(2)类型(4例)。病理检查30例均可见假小叶结构、印戒细胞、致密胶原纤维、疏松水肿结缔组织及丰富血管。免疫组化Vimentin、SMA及PR均(+);CK、EMA和S-100均(-)。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大多有较典型的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表现,CT和MR检查对术前准确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急诊收治的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软通道微创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好转、无效及总有效率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术治疗脑出血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神经功能损伤小等优势,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磁共振功能成像 (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FMRI)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往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绝大部分是依赖于被检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而功能性成像这一领域一直为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 ,PET)所独有。随着MR技术的发展 ,FMRI能在特定的脑功能活动时或血液动力学变化时对脑组织进行实时的功能成像 ,对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较高 ,一次成像即可同时获得解剖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ISCT)灌注成像在定量评价软组织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生成和介入治疗后早期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只成功种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介入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于肿瘤种植后第14天、介入治疗后第3天行常规CT平扫和灌注扫描,计算肿瘤组织和正常肌肉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并将各灌注参数分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I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平均吸光度(A)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种植后第14天,介入组肿瘤BF、BV、MTT、PS值分别为(303.3±69.9)ml·100g^-1·min^-1、(7.02±3.10)ml/100g、(1.99±0.28)s、(65.9±9.4)ml·100g^-1·min^-1,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分别为(11.8±5.0)ml·100g^-1·min^-1、(1.04±0.47)ml/100g、(17.92±7.19)s、(13.1±6.4)ml·100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85.82、1867.46、413.04、698.42,P〈0.01);与对照组肿瘤的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7、2.03、0.02、0.53,P〉0.05)。介入组肿瘤IVD值和VEGF平均A值分别为(50.1±4.1)个/高倍视野、0.352±0.011,与对照组肿瘤[分别为(50.2±3.7)个/高倍视野、0.352±0.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2、0.19,P〉0.05)。介入治疗后第3天(即种植后第18天),介入组肿瘤BF、BY、MTT、PS、MYD值和YEGF平均A值分别为(7.5±24)ml·100g^-1·min^-1、(1.20±0.23)ml/100g、(3.29±0.57)s,(40±1.5)ml·100g^-1·min^-1、(16.0±2.4)个/高倍视野、0.215±0.008,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390.2±116.3)ml·100g^-1·min^-1、(8.47±2.53)ml/100g、(1.88±0.34)s、(76.9±11.3)ml·100g^-1·min^-1、(84.8±5.6)个/高倍视野、0.366±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66.91、1310.19、272.84、1649.80、1239.72、4168.91,P〈0.01);与介入治疗前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4.53.49.62、-16.82、35.36、50.41、65.64,P〈0.01)。、肿瘤BF、BV、PS值与IVD值和VEGF平均A值呈正相关(r值均〉0.7,P〈0.05);MTT值与VEGF平均A值呈负相关(r=-0.78,P〈0.05),而与肿瘤IVD值无明显相关性(r=-0.315,P〉0.05)。结论 N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功能成像方法,可以无创、准确地对肿瘤介入治疗早期疗效进行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脏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灶全部为单肾发病,左肾6例,右肾2例。肿块直径1.5~12cm,平均7.2cm。肿块实质性3例,其余5例均为囊实性,2例见钙化。CT平扫病灶等低密度混杂不均匀,MRI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CT和MRI增强表现为不均匀低或轻度延时强化,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肾窦及肾周,其中1例包绕主动脉,左侧肾上腺受累2例,脾脏及后腹膜、肠系膜根部受累者各1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融合3例,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1例。结论肾脏集合管癌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因其恶性程度高,愈后较差,术前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将58例原发性肺癌根据病理报告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所有病例行动态增强MR扫描,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肺癌动态增强MRI参数,并对癌肿作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分析上述数据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癌淋巴结转移组(35例)的MVD及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S)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3例)[MVD分别为(72.37±13.74)条/0.74 mm2、(42.61±16.18)条/0.74 mm2;SS分别为(5.05±1.16)%/s、(2.57±1.09)%/s](t值分别为7.521、8.157,P值均<0.01).利用ROC曲线分析,当以SS值>3.8%/s或MVD值>63条/0.74 mm2作为强烈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时,参数SS较MVD 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分别为85.7%(30/35)、74.3%(26/35)]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9% (51/58)、82.8% (48/58)].2条ROC曲线下的面积AZSS、AZMVD分别为0.958、0.920,AZSS>AZMVD,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 结论参数MVD与SS均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和判断预后指标,而且快速、无创的动态增强MRI方法较病理组织学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乳腺叶状瘤的X线表现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瘤 (phyllodestumor,PT)的X线表现与病理特征 ,以期从影像学角度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经病理证实的PT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  13例PT中9例肿块表现为圆形、边缘光整有“透明晕”(病理上有完整“包膜”) ,6例为低度恶性 ,3例为中度恶性。 4例肿块部分界限模糊 (病理上 3例呈浸润性生长 ,“包膜”不完整 ) ,3例为中、高度恶性 ,1例为低度恶性。肿瘤直径 <5 0cm的 8例中 ,中、高度恶性 5例 ;肿瘤直径 5 0~ 10 0cm的 5例中 ,低度恶性4例。结论 中年妇女乳房内肿块大而周边有“透明晕”是PT较特征的X线征象 ,近期迅速增大有助于诊断。PT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有一定关系 ,边界不清楚提示恶性程度较高 ,但并非完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