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究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与全身止血凝血改变的关系。方法:本文对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在移植术中凝血抗凝系统的功能逐渐降低,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早期达最低点,随后逐渐恢复,而纤溶系统的功能随手术的进行而逐步增强,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期达最高峰。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是综合因素引起的,手术各阶段的出凝血变化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仁发  刘湘宁  沈山  邓玉瑛  史长征  陈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22-124,i0006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及立体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指导作用。 方法:选择2001/20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伤后至CT检查的时间为24h-2周。所有患者做两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定量测量:①术前:确定健侧的颧突的前后径(D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Dzm)后,在患侧确定与健侧对称之颧突前后径后点(b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连接患侧的颧突点(mp)与颧突前后径后点(bmp),颧颌点(zm)与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颧突点及颧突下缘后缩或前突的程度,以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术中定量移动颧骨。②术后:术后一两周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患侧颧突点及颧突下缘术后恢复程度,以评价手术复位效果(两差值小于2mm为复位达到三维完全对称;颧突的前后径差值小于2mm而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差值大于2mm为三维基本对称;两差值均大于2mm则为三维不对称)。术后4-6个月。用三维定位面弓对面部软组织外形进行测量,观察患者面形是否对称。 结果: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颧骨复位固定后均达到三维完全对称,2例达到三维基本对称。②术后4-6个月检查76例面形恢复均对称。 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量测量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颧骨复合体手术复位,并能准确评价手术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3.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及立体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01/20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伤后至CT检查的时间为24h~2周。所有患者做两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定量测量:①术前:确定健侧的颧突的前后径(D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Dzm)后,在患侧确定与健侧对称之颧突前后径后点(b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连接患侧的颧突点(mp)与颧突前后径后点(bmp),颧颌点(zm)与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颧突点及颧突下缘后缩或前突的程度,以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术中定量移动颧骨。②术后:术后一两周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患侧颧突点及颧突下缘术后恢复程度,以评价手术复位效果(两差值小于2mm为复位达到三维完全对称;颧突的前后径差值小于2mm而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差值大于2mm为三维基本对称;两差值均大于2mm则为三维不对称)。术后4~6个月,用三维定位面弓对面部软组织外形进行测量,观察患者面形是否对称。结果: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颧骨复位固定后均达到三维完全对称,2例达到三维基本对称。②术后4~6个月检查76例面形恢复均对称。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量测量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颧骨复合体手术复位,并能准确评价手术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表现,探讨与N分期相关的影像学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盆腔CT检查,确诊为直肠癌的病例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对切除标本进行淋巴结切片检查,以病理学诊断转移淋巴结阳性数为标准,按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N分期定义分为pNO、pN1、pN2组。对所有病人图像进行复阅,观察盆腔淋巴结数目、大小。结果:所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在CT均有淋巴结显示。pN0、pN1及pN2组CT检出的最大淋巴结径线随转移程度进展逐渐增大,分别为(4.28±2.68)mm、(7.56±2.24)mm和(10.49±2.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pN0、pN1及pN2组CT检出淋巴结数目随转移程度进展逐渐增多。平均数目分别为(3.15±2.68)枚、(5.44±3.19)枚、(8.72±3.25)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肠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程度不仅与淋巴结大小有关,还与通过CT检出的淋巴结数目有关。对淋巴结大小、数量的综合分析对CT直肠癌N分期的准确性有很高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在临床检查应用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在静脉内注射碘类造影剂,使血管图像以三维方式成像,达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全面评估的目的。血管三维重建立体感强,操作简单易行[1],可获得腔内隔绝术(EVGE)前评估所需的全部参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我院对主动脉瘤进行了5例单螺旋CT检查,鉴于腔内隔绝术对术前影像学评估要求较为严格[2],本文就动脉瘤瘤体形态不同,腔内通畅性不同,压力不同等问题,对单螺旋CT在使用中造影剂总量、流量、流速及三维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检查参数进行探讨,旨在取得更为合理、客观的技术参数。表1扫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