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种不同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14~70岁.根据采用Orion、Zephir、Codman 3种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分为A组37例、B组39例及C组46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并比较其变化及3组间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6个月3组患者术段颈椎均获骨性融合.且术后1周时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1次随访时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钢板系统均能有效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近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与非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比研究单纯植骨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胸腰段结桉外科治疗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25例,植骨内固定治疗21例,对比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2年2个月,43倒患者获访,两组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组融合时间短,畸形矫正效果好,无明显矫正角丢失,优良率95%,非内固定组73.9%。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既可彻底清除痛灶、矫形.并能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其疗效的优良率明显高干非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应用于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5年12月,对5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前路减压 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术前摄颈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颈椎CT、MRI并进行颈椎病JOA评分。术后1周复查颈椎X线片以了解假体位置及其活动功能情况;复查颈椎MRI,了解颈段脊髓减压情况。本组病例均获随访3~13个月(平均7个月),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重新进行JO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均完成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颈椎MRI示所有患者颈脊髓减压彻底,术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6周及3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复查,手术节段活动度无明显丢失,假体均无偏移、下沉等。结论对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时,在满足假体骨床的前提下,仍可获得充分的颈脊髓减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雄激素丙酸睾酮(TP)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等分为实验(TP)组(雄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每组30只.建立坐骨神经离断后缝合外膜的损伤模型,分别在术后第4周、12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恢复率和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恢复率;取损伤远端神经,观察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计算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结果:术后第4周,TP组MNCV恢复率为(26.74±6.54)%,CMAP恢复率为(28.58±4.49)%,对照组MNCV恢复率为(19.71±4.34)%,CMAP恢复率为(18.95±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TP组MNCV恢复率为(54.31±12.89)%,CMAP恢复率为(71.24±4.05)%,对照组MNCV恢复率为(40.23±10.00)%,CMAP为(62.95±4.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有髓纤维计数恢复率术后第4周TP组为(51.67±9.32)%,对照组为(34.04±1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TP组为(84.03±3.84)%,对照组为(75.13±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12周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较对照组髓鞘致密,排列规则.结论:TP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生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收集19例Hangman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分析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8例;2例失访,17例得到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为骨折均愈合或植骨均融合。结论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是Hangman骨折必要的诊断措施;Ⅰ型行非手术治疗而愈,Ⅱ型根据复位情况考虑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合并有C2~3急性椎间盘突出损伤颈髓的Ⅱ型和ⅡA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则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饥饿条件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正常血清浓度组,血清饥饿组,IGF-Ⅰ组进行干预,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血清饥饿组成骨细胞贴壁减少,融合缓慢,增殖低于正常血清浓度组(P<0.01),IGF-Ⅰ组细胞增殖较血清饥饿组增加(P<0.01),低于正常血清浓度组(P<0.01)。结论血清饥饿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可能是缺血性骨病的发病机制之一。IGF-Ⅰ能部分改善由于血清饥饿引起的成骨细胞抑制。  相似文献   
8.
1980年Marrison首先报道 趾皮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成功以来,国内外有关报道很多。我院1988年至1989年应用 趾皮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3例,经1~2年随诊,再造拇指感觉良好,外形美观,功能满意。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18岁,右拇指缺如半年。于半年前被冲床机轧断右拇指,创面行清创植皮愈合。因生活不便,要求入院治疗。检查:右拇指自掌指关节处缺如(图1)。入院后在连续硬膜外和臂丛麻醉下行 趾皮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取同侧 趾皮甲瓣,趾胚侧留存舌形皮瓣,趾的创面取髂部皮片植皮复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目的: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的患病率。方法:选取235名志愿者,男性97名,女性138名,年龄19—79岁,平均53.22岁。运用Scanner SN 3314对跟骨的骨质密度(BMD)进行测量。结果:男性BMD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的BMD随着年龄的增长均降低。POP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急病率在60岁以后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接种于PLGA支架复合培养体外诱导成软骨的能力.方法 收集脂肪干细胞,调整细胞悬液密度为4.0×1010>/L,接种在PLGA支架材料上进行复合,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对脂肪干细胞/PLGA进行成软骨诱导,于诱导3周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藩红O/固绿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成软骨表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前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和Sox9的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脂肪干细胞接种子PLGA材料后,复合体表面逐渐光滑润泽,质地逐步增韧,体外诱导后细胞/PLGA支架复合体基本保持原状;3周时取材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表面附着生长,基质分泌明显,连串成片;石蜡切片藩红O/固绿染色可见诱导组细胞胞外基质分泌旺盛,和支架材料连接成片,呈强阳性红染;胞外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着色阳性;RT-PCR检测前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和Sox9的mRNA基因均阳性表达.结论 脂肪干细胞能够和PLGA复合培养,在特定诱导培养基条件下可以向软骨方向分化,形成类软骨样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