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 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3.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899-1900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实施动态监测,探讨经颅多普勒在整个溶栓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按约定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在起病4.5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行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前、溶栓后6h、12h、24h、溶栓后第2天及第7天分别利用经颅多普勒对目标血管血流情况实施动态监测,依据所测数据对溶栓24h后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案作调整。所有患者均予随访3个月,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实施预后评估,采用脑缺血溶栓标准量化分级血管再通程度,同时统计溶栓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血管再闭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基本痊愈17例(28.3%),显效20例(33.3%),好转16例(26.7%),无效3例(5.0%),恶化4例(6.7%)。血管再通分级4~5级22例(36.7%);2—3级31例(51.7%);0—1级7例(11.6)。其中,溶栓后继发颅内出血4例(6.7%),脑血管再闭5例(8.3%)。结论利用经颅多普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实施动态监测在提高溶栓疗效、减少其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瘫痪患者尿激酶溶栓后肝素持续静脉注射预防再瘫痪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6例溶栓成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溶栓后即用肝素1000 U/h持续静脉注射,监测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调节肝索用量.保持aPTT在正常值1.5~2.0倍之间,连用5 d.对照组18例溶栓后24 h 口服阿司匹林0.1 g,1次/d.对两组7 d内发生再瘫痪及脑出血的例数,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组再瘫痪0例.无症状脑出血5例;对照组再瘫痪5例,无症状腩出血2例;两组再瘫痪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成功后应用肝素抗凝,维持aPTT在正常值的1.5~2.0倍,对于预防再瘫痪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硫酸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罹患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及对照组31例,对两组患者实施有差别的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30d和90d,其中30d实验组平均Barthel评分为(80.4±11.3),对照组平均Barthel评分为(70.2±10.6);Rankin量表示30d实验组平均为(3.0±1.3),对照组平均(3.6±1.2),而90d实验组平均为(2.0±1.1),对照组平均(3.1±1.2)。两组患者平均Barthel评分及Rankin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Barthel评分及Rankin量表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t=1.243,P=0.043<0.05)。结论硫酸镁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硫酸镁拮张脑血管痉挛及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用微导丝携带微导管通过病变,然后给予小球囊对病变部位进行全段扩张(必要时)建立前向血流,再给予肝素泵入1周,开通后行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最后行病变部位支架成形术。随访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2例出现开通后症状加重;支架术后1例出现高灌注损伤,1例出现再扩张后出血。结论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开通是一项有意义的治疗手段,但须严格筛选,谨慎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2008年6月的TIA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TIA诊断标准,男49例,女31例;年龄47~84岁,平均64岁;颈内动脉系统6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均在发病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DSA采用西门子数字减影机,从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进入主动脉弓,若无颈部血管狭窄,导管分别置于双侧颈总、颈内动脉、椎动脉,分别行正、侧位检查,共注入造影剂40~120 mL,完成高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9例,入院第2天测定hs-CRP,按hs-CRP水平分为低hs-CRP组(hs-CRP≤3mg/L)及高hs-CRP组(hs-CRP〉3mg/L),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hs-CRP水平的因素;入选患者进行90d随访,比较2组患者90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为恢复不良),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 共266例患者完成随访,hs-CRP中位数3.15mg/L(1.12~8.89mg/L)。高hs-CRP组(138例)年龄较大(P〈0.001),糖尿病发病率较高(P=0.001),房颤发病率较高(P=0.004),入院时脑梗死较严重(P=0.003);高龄、合并糖尿病及房颤、入院时脑梗死严重程度与hs-CRP水平高独立相关(P均〈0.05);高hs-CRP组神经功能恢复不良比例高于低hs-CRP组(P〈0.001);hs-CRP升高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独立相关(OR1.213,P=0.001,Logistic分析)。结论 高龄、糖尿病史、房颤病史、脑梗死严重程度重可能是hs-CR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升高可能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神经梅毒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或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1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73岁;表现为无症状(1例)、脑卒中(6例)、精神心理障碍(4例)、脊髓损害(3例)、癫痫发作(1例)。影像学表现:脑血管梅毒为多发梗塞灶,大小不一,累及皮层及皮层下;麻痹性痴呆为弥漫性脑萎缩及脑实质多发散在异常信号;脊髓脑膜血管梅毒为脊髓多节段炎症。结论神经梅毒以脑膜血管梅毒较多,误诊率较高,出现影像学高度怀疑的征象对早期发现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