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谭俊  周密  邓勤智  钱云松  胡耀仁 《浙江医学》2019,40(11):1138-1142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术后患者2年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成功实施TIPS术治疗的患者137例,定期常规检测生化、血常规、血氨、凝血功能、B超或门脉CT血管造影(CTA),观察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生存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肝性脑病及影响术后2年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确定预测因素的截断值,绘制生存分析曲线。结果随访2年,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6例(11.68%),出现肝性脑病42例(30.65%),死亡或行肝移植治疗24例(17.51%),发生急性胰腺炎、腹腔出血和肝性脊髓病各1例(0.73%)。术后6、12、18、24个月累积病死率分别为5.84%、10.22%、14.60%和17.5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ALP水平、血钠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后患者过早进食高蛋白饮食、便秘、感染及门体静脉分流是TIPS术后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术后患者2年生存率与年龄、血肌酐、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相关(P<0.05或0.01)。经ROC曲线分析获得MELD评分截断值为15,术前MELD评分≥15分的患者全因病死率明显高于<15分的患者(P<0.01);术前随着Child-Pugh评分的上升,术后患者2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术前加强评估,术后密切随访和监测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土茯苓组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内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土茯苓组方水煎剂,每天1-2次,5d为1个疗程。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好转率70.5%,平均住院天数(28.0±3.2)d,优于对照组好转率40.9%和平均住院天数(45.2±6.8)d(P<0.05);两组在治疗后发热、呃逆、下肢水肿、腹水、肝臭、合并感染及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酶胆分离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呃逆、肝臭及TBil、PTA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且其3个月和6个月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ACLF早期及中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好转率均高于晚期患者(P<0.05)。结论:土茯苓组方可提高ACLF的好转率,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和6个月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探讨核苷类似物(NUC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的远期疗效以及影响CSHB远期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选择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976例CSHB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和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倾向指数卡钳匹配法对两组CSHB患者进行匹配,得到两组间各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并用新样本做生存分析。经倾向性匹配后,共262对匹配成功,两组基线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Cs治疗组的远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MELD值、胆碱酯酶、白细胞、肝性脑病、感染和NUCs应用与否均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NUCs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的独立预后因素。NUCs治疗CSHB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发生耐药后的突变模式,为规范抗病毒治疗和耐药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耐药突变的375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耐药患者血清HBV聚合酶基因逆转录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组和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耐药组基因型耐药伴生物化学突破的构成比均高于恩替卡韦(entecavir,ETV)耐药组(χ2=12.111,P<0.001;χ2=7.992,P=0.005)。253例LAM耐药者中有16种突变类型,单位点突变134例(52.96%),以rtM204I 最多见,多位点突变119例(47.04%),以rtLl80M+M204V最多见;在rtM204突变模式中,rtM204I为单位点突变模式的主要位点(χ2=154.555,P<0.001),rtM204V为多位点突变模式的主要位点(χ2=4.317,P=0.038)。88例ADV耐药者中有24种突变类型,单位点突变61例(69.32%),以rtA181T最多见,多位点突变27例(30.68%),以rtL180M+rtM204V+rtA181T最多见;无论是单位点突变模式还是多位点突变模式,相对于rtN236T,rtA181T均是主要突变位点(χ2=42.749,P<0.001;χ2=6.033,P=0.014)。34例ETV耐药者中有5种突变类型,均为多位点突变,以rtL180M+rtM204V+rtS202I/G最多见;相对于rtT184,rtS202为主要突变位点(χ2=5.882,P=0.015)。ADV耐药者突变模式的复杂性最高,其次为LAM耐药者,最低为ETV耐药者。结论 NAs的耐药突变复杂多样,尤其是ADV,应接受和执行优选和优化治疗策略,以实现预防耐药,减少或避免挽救治疗。  相似文献   
5.
成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副反应339例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的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接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的339例成人为观察对象,观察接种国产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后出现的副反应,并进行追踪观察和记录。结果接种国产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后副反应发生率为11.80%(40/339),均为一般副反应,其中全身副反应发生率为8.55%(29/339),局部副反应发生率为5.01%(17/339)。共12例男性、28例女性发生副反应,男女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副反应和未发生副反应的接种者的年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国产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后未出现严重副反应,可用于人群的大规模预防接种及疫情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为制定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伴有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肥胖组)42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无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非肥胖组)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伴有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的病程、发热时间、胸闷胸痛、肺部啰音、C-反应蛋白(C-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心肌酶谱上升例数、并发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无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重于无肥胖基础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肝有效循环血量(EHBF)在选择性血浆置换(SPE)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探讨ICGR15、EHBF及变化趋势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27例(A组)和乙肝非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40例(B组);两组均给予综合内科治疗,抗病毒治疗,进行SPE治疗。检测所有入选患者SPE治疗前后的ICGR15及EHBF。用生存函数分析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并记录67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SPE治疗前的ICGR15、EHBF,及SPE后ICGR15上升率、EHBF下降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价SPE前ICGR15、EHBF,及SPE后ICGR15上升率、EHBF下降率的预测能力。结果两组SPE前ICGR15、EH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SPE后ICGR15、EH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SPE治疗前后ICGR15值、EH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治疗后ICGR15值较前升高28.61%,EBHF值较前降低39.02%。B组SPE治疗前后ICGR15值、EH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治疗后ICGR15值升高14.61%,EBHF值降低16.45%。ICGR15、EHBF和SPE后EHBF下降率、ICGR15上升率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0.734、0.707、0.67。结论 S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ICGR15升高、EHBF降低,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在SPE治疗后ICGR15、EHBF间存在差异,肝硬化组生存率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SPE前ICGR15、EHBF,SPE后EHBF下降率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SPE后ICGR15上升率预测能力稍差。  相似文献   
8.
邓勤智  胡爱荣 《新医学》2008,39(3):186-187
回顾性分析2例以暴发性肝衰竭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lu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例患者既往均无肝炎病史,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出现肝衰竭、肾衰竭及溶血性贫血,除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及角膜凯-弗环(Kayser-Fleischer环,K-F环)阳性外,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血尿酸明显降低.2例曾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表明肝豆状核变性暴发性肝衰竭极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等其他常见的肝炎,预后极差,当患者出现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时若发现血清ALP、血尿酸不升高反而降低的反常现象对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组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的近期疗效,并根据入院时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和治疗结果构建回归模型,以分析影响CSHB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976例CSHB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和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比较NUCs不同治疗方法(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以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CSHB近期预后的影响;并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纠正混杂因素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以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3种治疗方法对CSHB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HB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MELD评分、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性脑病分级、NUCs应用与否、HBV DNA水平、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次数、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P0.05)。结论:NUCs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及其次数是影响CSHB近期预后重要的有利因素,而高MELD评分、高年龄、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肝性脑病分级、高HBV DNA水平、高总胆红素水平和低胆碱酯酶水平是其不利因素;使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以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3种方法对CSHB的近期预后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