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HME)制备穿心莲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对亲水性载体种类、穿心莲提取物与载体用量比例进行筛选,确定最优穿心莲提取物热熔挤出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并对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度试验和差式扫描量热分析、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等物相鉴别。结果:穿心莲提取物热熔挤出固体分散体的最优制备工艺为:以Soluplus为载体,穿心莲提取物∶Soluplus=1∶2(m/m)混合,热熔挤出区段升温程序为130→135→140→130℃,螺杆转速为27 r/min,加料速度为15 g/min。物相鉴别试验显示穿心莲提取物在热熔挤出分散体中以无定形态分散。结论:HME能使穿心莲提取物以无定形状态分散,提高穿心莲提取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盐酸利多卡因在小儿包皮环切术后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行小儿包皮环切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儿麻醉清醒后即将1%利多卡因点滴在包皮套环内,每次5滴,每隔30min滴1次,直到患儿排出第1次小便,对照组则使用生理盐水.[结果]试验组第1次解小便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缩短,解小便时疼痛率低,家长满意率高.[结论]1%盐酸利多卡因对减轻小儿包皮环切术后疼痛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323例经胸乳入路内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323例经胸乳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国手术期护理经验.术前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做好手术皮肤的清洁;术后做好并发症的现察和护理,对于术中转开放手术的患者要注意心理护理.术后无一例并发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永久性损伤,效果满意.怠者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4.
2004~2010年,我院眼科中心累计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449例,手术多相对集中,每个手术日需完成8~10例,患者术后2d即出院。面对如此大批量、短时间的手术,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我院护理人员专门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月共4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面细心的护理。结果:48例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黄配伍药后对其泻下作用的变化及其共性关系。方法:将14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果导组及大黄药对组(15 g·kg-1、7.5 g·kg-1,以大黄生药计),按10 mL·kg-1的剂量给药后,分别用代谢笼积分法、酚红糊排空法、炭末推进作用及Na+-K+-ATPase活性实验,比较大黄配伍药对对大鼠的正常泻下作用、酚红糊肠推进功能、炭末推进率及Na+-K+-ATPase活性。结果:大黄与药对配伍后泻下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黄、大黄牡丹及大黄桃仁15 g·kg-1剂量组显著增加正常小鼠泻下作用、促进肠推进功能、提高炭末推进率及抑制Na+-K+-ATPase活性,表明其泻下作用有显著差异;且与大黄组比较,大黄桃仁及大黄牡丹配伍后的泻下作用有差异,其中泻下作用最显著的是大黄牡丹组。结论:大黄与牡丹、桃仁、甘遂配伍可促进其泻下作用,与枳实、黄连配伍则可抑制其泻下作用,这可能与配伍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引起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溶出量变化及药对间的相使相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幼科发挥》为明代儿科名家万全所著。万氏深谙医理,发皇古义,临证多尊古哲先贤之遗意。通过阐释《幼科发挥》之肺脏主病、兼证、肺所生病等肺论,管窥万氏诊治幼科特点。其诊病色脉互参,处方遣药不拘一格,轻巧灵活,从其少、小之道,随心应手,效如桴鼓。"肺脏主病"篇既阐其医理、出俱方药,又寓德其中,内容丰富,展现了名家学识风范,侪辈当敬之效之习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阶段表面抗原定量(HBs Ag)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V感染不同阶段将其分为IT(免疫耐受期)组40例,IC(免疫清除期)组42例,LR(低复制期)组50例,ENH(再活动期)组32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表面抗原定量水平,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患者HBV DNA水平,比较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的关系。结果 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抗原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免疫耐受阶段表面抗原水平最高,对照组为45 766.81IU/m L,观察组为41 183.19 IU/m L,且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HBs Ag水平明显高于接受治疗的观察组(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HBs Ag定量水平与HBV DNA呈明显相关性(r=0.57,P0.05)。结论在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HBs Ag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免疫耐受期最高,但患者血清HBs Ag水平仅与早期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时乙型感染病毒的复制相关,主要发生于免疫清除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针对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定量的关系进行深度的探究和分析,明确免疫清除期时患者体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数值与HBVDNA定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210例,选取同期免疫耐受期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同时对这两组患者进行HBV表面抗原定量和HBV-DNA定量检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和ELISA三种检验的方法,并分析其定量的数值关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免疫清除期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高低能正确快速的反映出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与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本关系有助于HBV感染者的病情的观察与治疗指导,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的血糖水平高低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1例重症肝炎患者,分析病历,记录患者的疾病分型、血糖水平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分型患者的血糖情况及不同血糖情况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糖变化与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分型无关。血糖非正常状态组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血糖处于平稳正常状态的患者。高血糖组和低血糖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肝炎患者的血糖情况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糖非正常状态的患者,无论高低都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临床上对于重症肝炎患者应该密切观察其血糖变化,一旦偏离正常应该及时纠正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