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原发性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结果 VEGF-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转移组(P<0.05)。结论 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对判断大肠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抗体导向酶-前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小肠结石致肠梗阻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结石临床少见,因缺乏特异的表现,容易误诊,我们自2000年至2008年共收治小肠结石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β-葡萄糖苷酶/苦杏仁甙前药系统对裸鼠人结直肠癌移植瘤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表达癌胚抗原(CEA)的人结直肠癌荷瘤裸鼠模型,将抗CEA单抗-β-葡萄糖苷酶偶联物于成瘤后以1000U/kg自尾静脉注射,72h后按50mg/kg给予苦杏仁甙前药,每周1次,共3次,6周后计算肿瘤体积、瘤重抑制率,并观察肿瘤组织的凋亡变化及该系统对裸鼠主要脏器的毒性。结果抗CEA单抗-β-葡萄糖苷酶偶联物/苦杏仁甙前药系统,能有效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在试验用的治疗剂量下未发现对主要脏器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结论抗CEA单抗-β-葡萄糖苷酶偶联物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有效激活苦杏仁甙前药发挥抗肿瘤作用,具有潜在的肿瘤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间质瘤于2009年3月10日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2 mm Hg(1mm Hg=0.133 kPa).患者精神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末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再次胃镜检查示:胃底部黏膜下见大小约1.5 cm×1.0 cm包块,胃窦大弯侧见局部黏膜隆起灶,黏膜表面光滑,中央有凹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疝囊横断技术在老年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1年为2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腹腔镜TEP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13例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技术(实验组),12例术中完全剥离疝囊(观察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疼痛分数、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腹腔镜TEP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技术安全有效,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损伤、出血、手术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11例患者行腹腔镜下标准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采用五孔法中间入路,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层面间隙内游离及结肠恶性肿瘤根治原则。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标准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平均(142.25±35.2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53±8.76)ml,清扫淋巴结数量平均(18.45±4.28)枚,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0.48±8.23)h,平均住院(10.23±5.26)d。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表现,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经营养支持、消炎、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肠梗阻1例,保守治疗成功,术后1例发生腹腔内出血,再次行腹腔镜探查,发现为胰腺尾部创面边缘出血,行止血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患者均获随访,未发现切口肿瘤种植。结论:只要熟悉各个解剖层次,术中保持层面间隙内游离,避免过度牵拉,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应用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对13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50(119±20)min,术中出血(106±17)ml,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在断流术中应用Ligasure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憩室是局部肠壁向外膨出而形成的袋状突起性疾病 ,本病最早于 1710年由Chomel首先报道。近年来 ,由于诊断技术及方法的不断更新 ,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和定位诊断率逐步提高 ,其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颇大 ,从 2 %~ 2 2 %不等。十二指肠憩室是小肠憩室中最常见的类型 ,占全部小肠憩室的 45 %~ 79%。十二指肠憩室已成为外科常见病。一、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病机制憩室是黏膜下层通过肌层缺损处形成的获得性疝 ,肠内压增高促使憩室发生 ,而高压的产生与憩室远端的肠管运动过激或不协调蠕动有关。憩室可分为腔内和腔外两型 ,临床以腔外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肛门微创(TAMIS)与传统术式治疗直肠肿瘤效果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住院接受直肠肿瘤局部切除的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TAMIS 术式,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记录两组近远期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标本的切缘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残留,标本切缘阴性率均为100%。观察组肿瘤距肛门距离平均为7.83±3.61cm,对照组为3.94±1.33cm,观察组多于对照组(t=9.834,P<0.05)。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尿潴留、出血、切口裂开、大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2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术式,TAMIS与治疗直肠肿瘤效果可将直肠中下段肿瘤的局部切除,肿瘤切除切缘阳性率低,能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不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