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1.8rain与3.0nlnl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的统计分析,探讨白内障微切口(1.8mm)同轴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60眼)按性别、年龄、视力、白内障的成熟程度配对,每对中随机抽取1例分入A组,另~例分入B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3.0nlln传统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普通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透明角膜1.8rnlTl微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超薄型人工晶体即M1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B组裸眼视力均优于A组,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B两组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A组与术前相比,散光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己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阶段,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0.05)。在术后各阶段,A、B两组的角膜内皮计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透明角膜1.8min微切口与3.0mm传统切口相比,尽管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没有差异,但后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更快、更好,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异物剔除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2015-10/2016-03于我院行角膜异物剔除手术的患者92例11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对照组患者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自体血清滴眼。手术前后,采用AS-OCT观察角膜创面情况。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泪液中TNF-α和IL-6的浓度。

结果:术后1wk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6.4% vs 78.2%)和术后2d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率(98.2% vs 8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泪液中TNF-α和IL-6(51.47±7.83、5.29±1.67ng/L)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2±18.12、13.95±3.44ng/L)。术后治疗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1.4±0.6d)较对照组(2.2±1.3d)明显缩短。术后1wk,AS-OCT图像显示治疗组修复后的角膜基质形态更加接近术前正常水平。

结论:自体血清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异物剔除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显著,可以明显缩短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对角膜基质具有良好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手术时代的到来,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向现代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变.最大限度地缩小手术切口、尽可能地获得术后最佳视功能,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作为达成该目标的重要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简要回顾了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发展历史,着重阐述了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术后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在青少年屈光不正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10在本院眼科就诊的69例青少年的数字可视化检影及传统视网膜检影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式所测得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的相关性,并以临床检查结果为对照,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测量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与传统视网膜检影比较均无差异(t=0.081、1.778、0.983,P=0.935、0.077、0.327),且呈显著正相关(r=0.745、0.572、0.941,均P<0.01);同时,两种方法灵敏度相同,基于数字化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传统视网膜检影诊断屈光不正。结论: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检测青少年屈光不正与传统视网膜检影有良好的相关性,较后者,前者诊断屈光不正效能有提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情况,并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该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TAO患者纳入研究,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分为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分析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组血清sICAM-1与sVCAM-1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与sVCAM-1显著高于组内活动期患者与对照组(P0.05),极重度组、中重度组、轻度组的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sVCAM-1无显著相关性(P0.05);活动期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sVCAM-1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sICAM-1、sVCAM-1表达水平越高,而非活动期患者无此特点,可指导TAO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黄斑结构改善的关系。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wAMD患者110例(110眼), 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或贝伐单抗)治疗, 收集患者房水,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房水中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mRNA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房水中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VEGF水平, 分析上述指标与wAMD患者中心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结果纳入110例wAMD患者, 男68例, 女42例, 年龄(68.7±7.6)岁。与治疗前比较, wAMD患者注药1针和注药2针后房水中NLRP3(1.65±0.27、1.34±0.19比1.97±0.23, 均P<0.017)、Caspase-1(1.47±0.15、1.29±0.17比1.53±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