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本地区制定中毒的防范措施、干预机制、诊治规范。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3353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业、种类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353例中毒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其中酒精中毒男性多于女性,而其它类型中毒女性多于男性;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最多(77.33%);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和工人最多(46.08%),初中文化程度患者最多(61.88%),中毒患者城市高于农村;酒精中毒占中毒类型的首位,其次为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等。中毒原因主要为非故意接触(83.47%),自杀居第二位(15.72%)。自杀患者构成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自杀的毒物城市主要为药物,而农村为农药;中毒途径以经消化道最多(97.70%);中毒发生以7月、12月达高峰,就诊时间以20:00~00:00最多(66.57%);病死率0.78%。结论酒精中毒占中毒的首位,宣传酒精对健康的危害,提倡文明饮酒。加强药物和农药的监管,科学合理使用,提高自我防范中毒的意识,避免毒物的随意获得。预防自杀性中毒的发生,应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危机干预援助机制,提供实时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38例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提高急诊科医生对本病诊断的认识。方法对本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为AD的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多以剧烈的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部位与AD发生部位密切相关,并伴随多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根据各种临床表现,早期完善CTA、MRI(准确率100%)、胸部增强CT(准确率83%)、UCG(准确率67%)等辅助检查,使首诊误诊率明显降低。结论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体征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急诊临床医师必须对AD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有清楚的认识并保持高度警惕,早期的识别、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和有效的治疗,是降低误诊率、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院近年在心肺复苏(CPR)教学工作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网络学习平台互动教学标准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97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1.2 教学方法:由同一高级职称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授课.对照组98名学生采用大课讲授,内容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及复苏后治疗,讲课中用图片向学生讲解CPR中的操作步骤和要领.观察组99名学生在大课讲授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平台教学,学生可以自由多次登陆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观看CPR操作视频及操作要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PQ组)和UTI组3组.按120 mg/kg灌胃百草枯造成急性百草枯中毒模型,2 h后UTI组腹腔注射UTI 75 kU/kg,对照组和PQ组腹腔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于给药后6、24、72 h取大鼠眼眶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2水平.结果 PQ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6 h TNF-α水平明显降低,至24 h时升高,然后再次下降,各时间点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PQ组(P均<0.05).PQ组6 h和24 h血清IL-1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各时间点IL-1a明显降低,与P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Q组血清IL-2水平仅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UTI组给药后6 h IL-2明显降低,24 h有所升高,至72 h明显低于PQ组(P<0.05).结论 UTI可明显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的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百草枯中毒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草枯(paraquat,PQ,1,1'-二甲基-4,4'-联吡啶二氯化物),自1962年作为除草剂上市后,现已在130多个国家广泛使用.由于百草枯中毒的死亡率高达50%~80%而引起广泛重视[1].目前,百草枯的中毒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其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6.
血液灌流(HP)治疗是借助于体外循环,使患者的血液通过有吸附作用的装置(灌流器)来清除血液中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目的的治疗方法。本院急诊科自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82例急性重度中毒患者进行HP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HP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现就我科HP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探讨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中毒组、血必净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及血必净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血必净组从染毒后2小时开始,腹腔内注射血必净10ml/kg,每日一次,至处死前;中毒组及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一次,至处死前。分3个不同时间点(6、24、72小时)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并取肺组织。制备标本后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各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中毒组大鼠肺的病理学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损伤,表现为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血必净组的病理学改变为局灶性肺泡隔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Ⅰ型上皮细胞完整,Ⅱ型上皮细胞也无明显损伤,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从病理学角度观察,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明正  嫡娥姆  龙超  赵群远  陈安宝 《骨科》2015,34(5):636-639
摘要脂肪乳剂早期应用于亲脂类局部麻醉药物中毒,近年来临床也用于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杀虫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亲脂类药物和毒物中毒的治疗。脂肪乳剂对亲脂类毒物中毒的解毒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池理论,恢复细胞能量供应,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抑制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过度兴奋,抑制炎症反应,恢复钠通道电生理活性,增加钙通道的活性,下调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减少一氧化氮(NO)的生成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PQ组)和UTI组3组.按120 mg/kg灌胃百草枯造成急性百草枯中毒模型,2 h后UTI组腹腔注射UTI 75 kU/kg,对照组和PQ组腹腔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于给药后6、24、72 h取大鼠眼眶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2水平.结果 PQ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6 h TNF-α水平明显降低,至24 h时升高,然后再次下降,各时间点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PQ组(P均<0.05).PQ组6 h和24 h血清IL-1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各时间点IL-1a明显降低,与P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Q组血清IL-2水平仅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UTI组给药后6 h IL-2明显降低,24 h有所升高,至72 h明显低于PQ组(P<0.05).结论 UTI可明显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的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PQ组)和UTI组3组.按120 mg/kg灌胃百草枯造成急性百草枯中毒模型,2 h后UTI组腹腔注射UTI 75 kU/kg,对照组和PQ组腹腔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于给药后6、24、72 h取大鼠眼眶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2水平.结果 PQ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6 h TNF-α水平明显降低,至24 h时升高,然后再次下降,各时间点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PQ组(P均<0.05).PQ组6 h和24 h血清IL-1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各时间点IL-1a明显降低,与P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Q组血清IL-2水平仅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UTI组给药后6 h IL-2明显降低,24 h有所升高,至72 h明显低于PQ组(P<0.05).结论 UTI可明显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的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