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危象(MG)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置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3例MG危象患者(共有26例次)的病例资料.结果 76.9%病人存在诱发危象的因素,感染、甲强龙冲击治疗、停用或减量胆碱酯酶抑制剂是发生危象的主要诱因.23例中3例死亡,病死率为13.0%.结论 综合利用人工辅助呼吸、抗感染、联合甲强龙冲击治疗和丙种球蛋白静滴和(或)血浆交换、加强支持治疗和危象并发症的处理等可显著改善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预后,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2006年6月30日-2007年7月1日期间住院的3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18岁),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358例,并且按照年龄、性别、民族进行1∶1匹配。结果除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外,近期感染也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且病前4周内、1周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1),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中肺炎居首位。结论近期感染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重视传统卒中危险因素时,尚需关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芎嗪(ligustrazine,Lig)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组和LPS+Lig组,每组16只,上述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6 h组和12 h组,各8只大鼠。以尾静脉注射5 mg/kg脂多糖(LPS)建立内毒素性休克大鼠模型,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00 mg/kg,分别在相应时点进行眼球摘除采血并断头取脑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含量,脑组织匀浆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TUNEL染色法检测脑组织中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LPS组相比,川芎嗪能降低内毒素性休克所致大鼠NSE和NO含量的上升,同时抑制海马区细胞的凋亡,增加Bax的蛋白表达并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结论:川芎嗪通过降低NSE和NO含量,减轻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的脑损伤程度,可能与其调节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DSA)的特点。方法经CT、MR I确诊为脑梗死并行DSA检查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患者造影阴性,53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44例存在责任血管,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2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24例,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8例;轻-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闭塞33例,两者之间侧支循环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所有脑动脉狭窄和责任血管中,颅内病变明显多于颅外病变,最常累及的病变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起始部和椎动脉(VA)开口,最常见的侧支循环是W illis环和软膜血管,严重的脑动脉狭窄更易引起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选取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ACI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电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S-QO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电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可改善ACI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后循环梗死219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2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02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临床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责任血管、并发症.结果 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其后依次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其后依次为肢体瘫痪、延髓性麻痹、脑神经麻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桥脑,次为小脑、中脑、延髓、枕叶、丘脑、颞叶内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CI责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0.01);老年PCI肺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后循环梗死时责任血管更易硬化狭窄、闭塞,同时也更易并发肺炎,应针对性治疗、护理与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脑出血大鼠的干预作用以及对HIF-1α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丹参酮ⅡA干预I组和II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通过注射胶原酶的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丹参酮IIA干预Ⅰ组和Ⅱ组分别腹腔注射丹参酮IIA30 mg/kg,每天一次和30 mg/kg,每天两次,共给药15 d。给药完成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称重法计算脑组织的含水量,免疫组化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结果与脑出血组相比,丹参酮IIA干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降,脑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显著升高。结论丹参酮IIA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α和VEGF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延髓梗死因其部位特殊,行头颅CT检查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颅骨伪影干扰,显示的清晰度较差,因此临床上往往不能确诊。近年随着头颅MRI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普及,尤其是DWI、ADC的广泛应用,使大量延髓梗死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本文对36例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CIS患者和5名健康自愿者进行3.0TMRI和1H-MRS检查,测量CIS病灶组、病灶邻近或对侧表现正常脑白质组(NAWM组)及自愿者正常脑白质组(对照组)主要代谢产物NAA、Cr、Cho、mI、Lac峰值,及NAA/Cr、NAA/Cho、Cho/Cr、mI/Cr的比值。结果 CIS病灶组、NAWM组NAA、Cr、Cho、mI峰下降,Lac峰升高,Lip峰变化不明显。病灶组、NAWM组NAA/Cr(分别为1.50±0.17、1.67±0.15)明显低于对照组(1.82±0.08,P<0.01);病灶组NAA/Cho(1.40±0.28)亦显著低于NAWM组(1.79±0.16)及对照组(2.10±0.25,P<0.001);病灶组的Cho/Cr(1.09±0.14)显著高于NAWM组(0.93±0.02)及对照组(0.83±0.11,P<0.001);病灶组和NAWM组的mI/Cr则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1H-MRS可反映CIS病灶的代谢异常、NAWM的早期生化代谢改变,对C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