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目的 造肛瘘术后急性感染创面模型大鼠,并观察白竭散对其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64只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白竭散组、贝复济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在大鼠肛门处制作急性感染性创面模型。白竭散组与贝复济组以对应药物每日进行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则以生理盐水棉球清创治疗。观察大鼠的基本状况、计算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记录不同时间点创面的动态血流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结果 第7、10、14天,与模型组相比,白竭散组与贝复济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更高(P <0.05),且白竭散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贝复济组(P <0.05);各时间点白竭散组与贝复济组大鼠创面血流运行状态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 <0.05),且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 <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结束后白竭散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CAM-1、TNF-α的表达量降低尤为明显(P <0.05)。结论 白竭散可显著提高创面愈合率,改善局部血流供应,减轻创面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2014年8月—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直径≤12 mm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内镜切除方式分成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组(EMR-C组,35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ESD组,20例),结果发现:2组手术成功率、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与ESD组比较,EMR-C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12.00 min比28.35 min,P<0.001),平均住院费用更少(21 165.19元比28 400.35元,P=0.004),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近[2.86%(1/35)比0,P=1.000];截至2020年3月,EMR-C组和ESD组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和15.0%(3/20)(P=0.418)。提示,对于直径≤12 mm、未侵犯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G-NENs,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均安全有效,但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含伏诺拉生的四联疗法在老年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就诊的1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老年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伏诺拉生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对比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周、2周的症状改善率;治疗4周后溃疡黏膜愈合情况;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后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周后的症状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溃疡黏膜愈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伏诺拉生四联疗法在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症状改善更快、溃疡黏膜愈合更好、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更高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次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失败后,再次POEM手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初次POEM治疗失败再次接受POEM治疗的AC患者,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以及随访情况等相关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再次POEM手术。与初次POEM相比,再次手术在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先后两次手术均无穿孔、胸腔积液、气体相关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在黏膜损伤、胸痛、发热、迟发性出血等方面也相当(P 0.05)。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5~28个月),再次POEM术前平均Eckardt评分5.6分(4~8分),术后Eckardt评分均≤3分,平均1.4分(1~3分)。3例患者出现临床相关胃食管反流病(GERD),其中1例复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初次POEM治疗AC失败后,再次POEM手术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其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为患者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风后肢体痉挛作为其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临床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等方面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对未来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梦月  孙晓健  王宏昌  毛细云 《河北中医》2021,43(11):1866-1873,1932
目的 基于动物实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白竭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SD大鼠随机抽出10只为空白组,剩余32只大鼠通过5%2,4,6-三硝基苯磺酸溶液(TNBS)灌肠法构建UC大鼠模型.在32只大鼠中随机抽出2只,麻醉处死,剪取距肛门约8 cm肠道,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见黏膜层炎症改变,溃疡形成,造模成功.余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白竭散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次日,白竭散组予白竭散混悬液2.3 g/(kg·d)灌肠,美沙拉秦组予美沙拉秦灌肠液0.7 g/(kg·d)灌肠,模型组、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2 mL灌肠.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症状表现及结肠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IA)、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变化;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通过相关数据库提取白竭散有效成分和靶点、UC疾病靶点基因,构建"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生物学过程(GOBP)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挖掘其作用机制.结果 治疗后空白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活动量正常,精神反应灵敏,大便质软成形,无黏液脓血便;模型组大鼠活动量减少,体质量减轻,大便不成形,见脓血便;美沙拉秦组及白竭散组大鼠精神良好,反应尚灵敏,体质量基本正常,大便轻度松散,无黏液脓血便.治疗后空白组大鼠结肠壁结构完整,无损伤;模型组大鼠结肠壁可见多处溃疡,大小不等,最大约1.1 cm,炎症较重;美沙拉秦组及白竭散组大鼠结肠壁溃疡面较少,面积较小,炎性反应轻.模型组大鼠DAI及CMDI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0.05);美沙拉秦组、白竭散组大鼠DAI及CMDI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美沙拉秦组与白竭散组大鼠DAI及CM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肠壁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模型组大鼠肠壁结构不完整,固有腺体及腺上皮杯状细胞明显减少,固有间质及肠壁全层可见弥漫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黏膜下层水肿明显,结构紊乱.美沙拉秦组及白竭散组大鼠肠壁结构基本完整,可见部分修复,黏膜固有层水肿不明显,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固有腺体及其杯状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增多,排列稍疏松,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通过各数据库筛选出白竭散有效成分106个、靶点500个,UC疾病靶点801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05个,获得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2(IL-2)等27个核心靶点,炎性反应、活性氧代谢等20类生物过程,癌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25条相关通路.结论 白竭散灌肠可有效缓解UC大鼠肠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白及多糖、黄酮类及酚类等成分调控相关基因和通路,抑制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活性氧代谢,从而缓解UC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