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超脉冲CO2激光和铒激光等可对病变组织进行瞬间气化,使病变组织逐层破坏、消除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作用深度可精确控制,且操作简便快速、创面出血少、视野清晰。由于新型激光的脉冲持续时间小于皮肤组织的热弛豫时间,因而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微小,术后反应小、瘢痕发生率极低。超脉冲CO2激光和铒激光等已成为治疗一些以局部增生  相似文献   
2.
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工程抗体的抗病毒实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昆虫细胞系统表达纯化的中和性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工程全抗体IgG-IV-2,IgG-IV-6进行体外和体内抗病毒效果的研究。方法:对比抗体应用前后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病毒滴度和动物模型中粘膜用药前后鼠肺内病毒滴度的改变,验证抗体的粘膜抗感染效果。结果:两株基因工程抗体使4.5log10TCID50滴度的病毒下降1/2的剂量分别为0.8μg和0.5μg;动物模型的粘膜给药表明使4.0log10TCID50的病毒下降1/2所需的抗体剂量IgG-IV-2为0.25mg/kg体重,IgG-IV-6为0.1mg/kg体重,联合应用时为0.08mg/kg体重。结论:获得的基因工程抗体具有体内体外的抗病毒效果,能够中和病毒毒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表达融合基因NA-C3d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免疫效果.方法 将NA-C3d融合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与腺病毒DNA共转化E.coli BJ5183,经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并检测其免疫效果.结果 NA-C3d经PCR证实整合至腺病毒基因组中;重组病毒感染293细胞中经Wstern Bot检测到融合蛋白;重组病毒经滴鼻途径免疫小鼠,2次免疫后产生明显的免疫应答,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1000和1:100000;经小剂量攻毒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保护率为100%.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NA-C3d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该病毒可诱导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和发展,皮肤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生理屏障,其在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等方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为角质形成细胞的多方面应用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和皮肤科。材料:实验于2003-03/2005-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同年4月西京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收治的1例6岁正常男性术后的包皮为角质形成细胞的来源。方法:①对表皮细胞分离过程采取两步消化法:首先运用离散酶对全层皮肤进行低温消化,将包皮皮片浸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Dispase酶中,4℃过夜,次日分离表皮;第二步采用胰蛋白酶和乙二氨基四乙酸的混合液进行消化。②采用改良的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培养基为人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2.5mg/L牛垂体浸出液 5μg/L表皮生长因子 438mg/L谷氨酰胺,其中谷氨酰胺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③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mL接种入75cm培养瓶中传代培养。置于显微镜和透射电2镜下进行细胞形态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②不同代的角质形成细胞冻存和复苏情况。③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结果:①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初期细胞悬于培养液中,逐渐细胞贴附于培养皿底部。一般在6~24h内开始贴壁,细胞以圆形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伸展成椭圆型。3d左右可见数个角质形成细胞形成的小集落或小集簇,四周可见卫星样表皮细胞增殖,多数细胞为多角形,细胞的均质性和透明度加强。5d左右细胞融合范围可达70%,9d左右细胞融合达90%,11d左右细胞完全融合形成细胞膜片。角质形成细胞可在体外稳定培养2~3个月,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无明显改变。②不同代的角质形成细胞冻存和复苏情况:将不同代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冻存于液氮罐中,3个月后进行复苏,发现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无明显改变。③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显微镜下细胞呈典型上皮样特征,高核浆比例,细胞紧密排列,轮廓清楚折光性好。透射电镜下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有大量束状张力丝和张力原纤维,可见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胞质周边有短的突起,细胞间有桥粒相连等角化细胞所具有的特点。结论: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多次传代后仍能够保持正常的形态特征,提示改良的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可为实验和临床提供可靠丰富的角质形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32P贴敷和艾洛松外用治疗104例疤痕疙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疤痕疙瘩为皮肤损伤后 ,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良性肿瘤。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对1 0 4例患者采用3 2 P贴敷结合艾洛松外用与传统的3 2 P贴敷和单纯艾洛松外用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研究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男 41例 ,女 63例 ,年龄 1 2~ 65岁 ,平均32 6岁 ,患者皮损均在 3处以上。皮损病程 2个月~ 1 5年 ,共治疗皮损 31 2个 ,病程小于 3年的皮损 1 65个 ,大于 3年的皮损 1 4 7个 ;背部 1 32个、胸部 95个、四肢 34个 ,颏部皮损 2 3个、臀部 1 6个、耳部 1 2个。2 3 2 P贴片的准备 :将3 2 P…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利用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 A)引起睾丸生精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大鼠模型,用地高辛标记的大鼠雄激素受体和Fas配体的RNA探针对大鼠睾丸石蜡切片进行原位杂交,观察雄激素受体和Fas配体基因在生精细胞凋亡中的变化。结果显示,GnRH A处理后曲细精管有退行性变,原位杂交表明此时Sertoli细胞的雄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减低,而Fas配体表达显著升高。提示Fas配体的表达可能与生精上皮细胞程序化死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随着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组细胞因子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血液病、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一些皮肤病。细胞因子疗法可导致多种器官的毒性反应,尤其是皮肤。现就细胞因子治疗的皮肤的反应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宁  刘玉峰  王刚  张海龙  赵小东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22-524,i001
目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为角质形成细胞的多方面研究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改良的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用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多次传代后仍保持了正常的形态。结论:用改良的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可为角质形成细胞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提供可靠的、丰富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BRM1和P53蛋白在肾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肾癌组织进行PBRM1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在肾癌组织中PBRM1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1%和39.4%.PBRM1表达与肾细胞癌分级、分期相关(P<0.05),与肾癌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P53表达与肾癌的病理类型、分级、分期无关(P>0.05).结论 PBRM1表达水平随着肾癌组织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可能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P53表达在肾癌生物学行为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拔除鞘管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一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心内科罗北捷,赵小东,王云翔据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紧急闭塞的比率大约为2%~6%。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手术即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