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护理会诊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通过组建PICC多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多学科讨论流程,以问题为基础的病例讨论,医护技团队合作实施的临床护理路径,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案处理模式。结果置管异位纠正率提高,护理团队的专业知识、病情掌握、团队建设等方面均比以前更加完善。结论多学科协作护理会诊模式适用于PICC护理,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提高置管成功率,促进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庄淑梅  赵兴扬 《山东医药》2011,51(48):117-117
癌因性疲乏(CRF)可与手术、化疗、放疗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导致症状加重,影响生存和治疗。居家运动是相对于监督指导下的运动而定义的,它不需要实验室设备及专业人员的监测或监督。本研究我们对出现CRF的癌症术后化疗患者实施早期居家有氧运动干预并评价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6例PICC置管异位至半奇静脉的病例,总结异位的原因以及处理要点。在实施PICC置管操作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解剖特点,在置管前充分评估,置管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不断积累经验,置管后准确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半奇静脉异位的发生要尽早识别,进行及时处理,保证导管尖端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李芃  赵兴扬  强万敏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6):1483-1486
日间化疗病房可缓解肿瘤专科医院床位紧张的现状,信息化建设为日间化疗病房的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总结了国内日间化疗病房信息化研究的趋势和进展,综述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以期为日间化疗病房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更好地为广大化疗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居家有氧运动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2例存在癌因性疲乏症状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研究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接受医院常规护理,试验组(36例)在接受医院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24周的居家有氧运动干预.于干预前、第4、8、12、16、20和第24周对患者进行癌因性疲乏量表测定.结果:试验组的疲乏分数在有氧运动干预第4、8、12、16、20、24周较之对照组呈显著性下降趋势.结论:实施早期居家有氧运动可延缓化疗导致的癌因性疲乏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日间化学治疗(化疗)模式下医护人员对现行血管通路共享决策模式的看法,并确定改进措施,以促进日间化疗血管通路共享决策模式的常规实施。方法 基于SWOT模型制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4月—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工作的7名医生和6名静脉治疗(静疗)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内部优势提取出4个主题:缓解医生诊疗压力和决策压力、静疗专科护士有实施能力和意愿、促进血管通路的合理选择、提升日间化疗患者血管通路认可度和护患沟通黏性。内部劣势提取出4个主题:工作量增加、决策辅助工具不实用、实施流程不顺畅、信息化不完善。外部机会提取出3个主题:国家政策支持、日间化疗患者存在参与决策的意愿、循证依据充分。外部威胁提取出3个主题:日间化疗模式下医护沟通不畅、医护人员存在静疗相关认知差异、护士主导信心不足。结论 静疗护士主导的血管通路共享决策在日间化疗模式下存在一定优势,未来应把握现有机会,规避自身劣势,正视外部威胁,制定标准化的日间化疗模式下静疗护士主导的血管通路共享决策模式,促进日间化疗血管通路决策最佳循证实践。  相似文献   
7.
赵兴扬 《天津护理》2010,18(6):351-352
通过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心,规范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形成既能服务于住院患者又能服务于门诊患者的新型多元化专科护理模式,提高疑难患者的置管成功率,解决了治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问题,使PICC置管以及相关维护服务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9.
赵兴扬  李芃 《天津护理》2020,28(6):737-739
对各种功能性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护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影像学标志可靠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倩  赵兴扬  王春梅 《山东医药》2011,51(20):71-73
目的探讨确定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位于上腔静脉(SVC)的可靠影像学标志。方法选择我科置入PICC的患者胸片269份,由两名研究员独自观察记录胸片上气管隆凸和心影右上缘对应的胸椎体(T)和前肋水平,并测量气管隆凸、右支气管角和心影右上缘三者间的垂直距离,以及PICC在气管隆凸水平与垂直方向所成的夹角;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气管隆凸对应T4至T7水平,第一肋至第三肋水平;心影右上缘对应T6至T9水平,第一肋间至第四肋间水平。气管隆凸距右支气管角(0.68±0.17)/(0.86±0.16)cm,距心影右上缘(5.09±0.89)/(5.08±0.97)cm,右支气管角距心影右上缘(5.69±1.01)/(6.01±0.91)cm。在定位前肋和右支气管角的位置上,观察者间存在视差(P〈0.01)。PICC在气管隆凸水平与垂直方向所成的夹角,右侧置管者均〈40°,左侧置管者近30%〉40°。结论心影右上缘和气管隆凸是定位PICC头端位于SVC的可靠影像学标志;PICC头端放置于心影右上缘或气管隆凸下约4 cm时位置处于邻近右心房的SVC内;选择右上肢穿刺置入PICC不易导致SVC穿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