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水疱痘疮样淋巴瘤(HVL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3例HVL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中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0岁。皮损均始于面部皮肤,出现水疱、破溃和结痂等,多伴高热、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大,病情反复。病理特征为大小不一的肿瘤细胞浸润表皮及真皮浅、中层,可见血管壁的浸润。免疫表型均表达CD3、CD8及TIA-1,原位杂交EBER均阳性。结论 HVLL少见,多发于儿童,是一种EB病毒感染的皮肤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变异型,主要与种痘样水疱病、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 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预后相关指标。方法 选取86例MALT淋巴瘤患者,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胃MALT淋巴瘤组(32例)和非胃MALT淋巴瘤组(54例)。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其病理学特点,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部分病例检测肿瘤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对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学特点无明显差异。间期FISH检测结果显示t(11;18)和t(14;18)发生率分别为12 %(6/50)和9 %(4/45)。胃MALT淋巴瘤组中20例获得随访,均接受单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bcl-10核表达阳性、存在t(11;18)病例的缓解率(20 %、33 %)显著低于阴性组(73 %、9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35;χ2=4.639,P=0.031)。非胃MALT淋巴瘤组病例中35例获得随访,女性、年龄≤60岁患者的缓解率(60 %、63 %)显著高于男性、>60岁患者(35 %、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48;χ2=7.373,P=0.007);临床Ⅰ~Ⅱ期、t(14;18)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52 %、75 %)显著高于Ⅲ~Ⅳ期、t(14;18)阴性者(25 %、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P=0.040;χ2=4.363,P=0.037)。结论 MALT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胃与非胃MALT淋巴瘤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评估或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anorectal mucosal melanoma, 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ARMM手术切除标本共68例,复阅病理切片评估病理特征,分期采用Slingluff分期法。结果:(1)临床特征: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61.5岁,男女比例1∶1.62,首发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便血(49例);肿瘤部位最常见的是肛管直肠(66.2%),其次为直肠(20.6%);诊断时分期为Ⅰ期28例(局限期,41.2%),Ⅱ期25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期,36.8%),Ⅲ期15例(远处转移期,22.1%); 5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余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8例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2)病理特征:大体检查88.2%为隆起型肿块,肿瘤中位最大径3.5 cm,中位厚度1.2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0~5.00 cm(中位1.00 cm);肿瘤浸润达固有肌层者27例,达肠周脂肪组织者16例;67.6%为无色素性或色素不明显;细胞形态最常见的是上皮样(45例,66.2%);89.7%有溃疡形成,35.3%可见...  相似文献   
4.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2例NMZL患者淋巴结活检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其中9例患者标本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t(11;18)(q21;q21)及t(14;18)(q32;q21),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22例NMZL患者中位年龄62(16-77)岁,男女比例为1.2:1.22例患者中肿瘤累及部位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11例),其后依次为腋下(9例)、腹股沟(7例)、颌下(6例)、纵隔(4例)、锁骨上(2例)及腹膜后淋巴结(1例).Ann Arbor分期:13例(59%)为I/Ⅱ期,9例(4l%)为Ⅲ/Ⅳ期.免疫表型检测显示所有患者标本肿瘤细胞均一致强表达CD20,不表达CD3e、CD10、CyelinD1、CD21、CD23、Bc1-6.CD5及Bc1-2阳性率分别为39%(18例中有7例)、30%(10例中有3例).FISH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存在t(11;18),1例患者同时存在t(11;18)及t(14;18).13例患者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6-44个月,其中3例死亡,3年累积生存率为67%.结论 NMZL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很少累及结外器官,临床分期较早,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及病理学改变综合分析,尤其是存在t(11;18)及t(14;18)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伴少见免疫结构变异即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T-cell/histiocyte-rich large B cell lymphoma, THRLBL)样转化的NLP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NLPHL免疫结构变异的认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有THRLBL样转化的NLP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行EB病毒相关性和Ig/TCR基因克隆性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8岁,腹股沟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组织学观察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低倍镜下见浅染区和深染区交替分布,以浅染区为主,两种区域均可见散在分布的异型大细胞。免疫表型:大细胞一致强表达全B细胞标记(CD20、PAX5)、不表达CD30;CD21显示深染区内不规则滤泡树突细胞网结构,而浅染区内缺如。此外,两种结构背景细胞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深染区背景细胞富于小B细胞,并可见PD1阳性细胞围绕大细胞形成花环样结构;浅染区背景细胞则以小T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小B细胞基本缺如,且PD1阳性细胞量及强度均显著下降。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两种结构内均无阳性细胞,Ig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均未发现克隆性重排。结论伴有THRLBL样转化的NLPHL具有特殊形态学和免疫结构特征,易被误诊为原发性THRLBL,了解NLPHL免疫结构变异并结合细致全面的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经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系确诊的4例胃原发ALCL,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EBV)编码的小核RNA(EBV-EBER)原位杂交、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58.5岁。大体标本均为胃部巨大溃疡型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体积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并破坏胃壁。肿瘤细胞一致性强表达LCA和CD30,CD3ε阳性率75 %(3/4)。ALK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均为阴性(4/4),亦未检测到EBV感染。2例患者接受手术+CHOP方案化疗,1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此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出院,随访截至2011年11月30日,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另1例患者未接受治疗,于确诊后22个月死亡。结论 胃原发ALCL多为ALK阴性,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与其他部位原发的ALK阴性ALCL基本相同但CD3ε阳性率较高,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原因,提高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HL误诊为ALCL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原位杂交EBV-EBER染色。结果 2例均为年轻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临床首发症状,采取化疗后肿瘤复发而复诊。2例组织学形态均表现为具有间变特点的大细胞呈片状生长,1例肿瘤细胞淋巴窦内浸润。2例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共同特征CD+30,PAX-5(+),LCA(-),其中1例EBV-EBER染色阳性。结论 CHL组织学可表现为富于肿瘤细胞呈片状及淋巴窦内生长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与ALCL类似,需要鉴别。对CHL组织学形态认识不足可能是导致误诊的根本原因; PAX-5和LCA标志对于CHL和ALC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病理学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07年6月至2021年11月明确诊断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AIT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进行形态学分型[Ⅰ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ymphoid tissue reactive hyperplasia, LRH)样;Ⅱ型: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样;Ⅲ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specified, PTCL-NOS)样]。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肿瘤有无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表型,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外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FDC)增生,Hodgkin和Reed-Sternberg (HRS)样细胞及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计数每个高倍视野(hig...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行生存分析。  结果  30例胃肝样腺癌患者初诊时29例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7例伴有远处转移,其中6例伴有肝转移。1年生存率为60%,3年生存率为52%。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淋巴结分期、是否行根治性手术及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淋巴结分期、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及AFP染色强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学科查房制定综合治疗策略争取根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中1例脊柱感染患者术后使用地佐辛致药物依赖及处理的全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工作的切入点。方法 结合1例脊柱感染术后使用地佐辛注射液致药物依赖的病例,针对其药物依赖的主要问题,临床药师运用临床药学知识及经验,对患者出现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药物依赖的原因、不良反应处理等多环节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止痛方案进行个体化调整,对药物依赖对症治疗,临床药师成功进行了该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结论 临床药师在地佐辛注射液致药物依赖的处理过程中,可利用临床药学专业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充分服务于临床,还可实现临床合理用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