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进行测量,对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HBV DNA含量10~3拷贝/mL的患者21例,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37例,在10~5~10~7拷贝/mL之间的患者32例,10~7拷贝/mL的患者30例;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抗原单独诱导或者是与IL-12一同诱导,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的含量不断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IL-4(白细胞介素-4)、IL-10(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不断增高。抗原单独诱导与联合IL-12一同诱导相比较,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IL-12对PBMC产生的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不断下降,尤其对于10~7拷贝/mL的患者基本无协同效应。对于10~3拷贝/mL的患者,IL-12对HbeAg(e抗原)诱导PBMC产生的IL-4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对IL-4细胞因子、IL-10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FN-γ、IL-4细胞因子高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10细胞因子含量低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研究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越高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存在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诱骗受体3(DcR3)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DcR3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细胞细胞株,分别设置pEF1α-DcR3转染组、pEF1α-IRES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构建pEF1α-IRES-DsRed-Express2-DcR3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细胞3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cR3、Fas蛋白配体(Fas L)、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DcR3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 pEF1α-DcR3转染人肝细胞36 h后,DcR3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与pEF1α-IRES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F值分别为33 169.5、141.54,P值均0.01);pEF1α-DcR3转染组与其他两组对比,Fas L、α-SMA和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269 451.8、20 790.4、8067.8,P值均0.01),表明DcR3可以抑制Fas L、α-SMA和TGFβ1的表达;转染pEF1α-DcR3的肝细胞凋亡率较pEF1α-IRES组和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F=558.63,P值均0.01)。结论 DcR3能够抑制人肝细胞凋亡,下调Fas L、α-SMA和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 CCS),又称息肉-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营养不良综合征.该病最早在1955 年由Cronkhite和Canada首先报道[1], 1966年命名为Cronkhite-Canada syndrome[2],是临床上一类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惯性步态设备在评估脑卒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6MWT)中评估步态参数的可行性及其与Berg平衡量表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06—2021-08于北京康复医院进行康复的脑卒中患者30例,患者佩戴惯性步态设备并以自适应步速进行6MWT,评价指标包括步行距离、步态的时空及运动学参数等。受试前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衡能力的评价。结果 所有脑卒中患者均佩戴惯性步态设备完成了6MWT,患者在6MWT中完成的第一圈(T1)与最后一圈(T2)之间步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968),患侧下肢支撑相时长百分比(66.58±3.69)%与单支撑相时长百分比(29.92±5.47)%均小于非患侧[(70.14±5.07)%、(33.2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1)。6MWT步行距离、步速及步长与Berg平衡量表之间呈高度相关(r=0.610~0.695,P=0.001)。结论 在6MWT中利用惯性步态设备能够提供关于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步态数据,可能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脾硬度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72例进行研究,利用瞬时弹性扫描仪对患者的脾脏及肝脏硬度值进行检测,并进行胃镜检查。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脾脏硬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患者的肝脏和脾脏硬度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肝硬化患者的脾脏硬度值与肝脏硬度值之间呈正相关(r=0.367,P0.05)。Child-Pugh A、B、C级患者的脾脏硬度值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49、7.231、6.119,P值分别为0.031、0.025、0.037);中度和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脾脏和肝脏硬度值均出现明显增高的情况,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脾脏硬度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肝脏硬度值和PLT/脾厚度值。结论利用瞬时弹性扫描仪进行脾硬度检测与肝硬化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的曲张程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安全无创,特别适用于不适合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心绞痛AD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反复腹胀1月余,加重伴胸痛、腹痛8 h入院,曾于当地医院先后2次行心电图检查,均疑诊心绞痛,予相应治疗,胸、腹痛较前缓解,但腹痛仍间断性发作,较剧烈,急诊转入我院。门诊以腹痛待查收入我科,予间苯三酚及罂粟碱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病程中血压维持在130~140/70~80 mm Hg。考虑不排除AD,急行主动脉螺旋CT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D DebakeyⅢ型,行降主动脉人工支架血管腔内置入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掌握AD临床特点,对高危患者提高警惕,尽快完善相关医技检查,可避免或减少AD误漏诊。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7岁,因"反复发热7周,发现肝功能异常1个月"于2014年8月20日入本院。患者于7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多发生于晚间(约16∶00~19∶00),体温最高为38.5℃,伴有咽痛,偶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泡沫样,伴有散在皮肤疱疹,约米粒大小,自服"布洛芬"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不曾系  相似文献   
8.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因"发现HCV抗体阳性13年"于2019年3月12日就诊于本院肝胆胰内科。2005年患者体检中发现HCV抗体阳性,因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未予治疗。2009年患者于体检时进一步检测发现HCV RNA载量4. 52×106IU/ml,丙型肝炎分型为1b亚型,肝功能等指标均正常,于当地医院进行短效IFNα100万U/次,隔日1次肌注,联合利巴韦林600 mg/d口服,疗程为48周。停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研究锌对颌骨和胫骨骨强度的改善作用,为颌骨骨丢失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3个月龄的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单纯去势组、雌二醇治疗组和锌治疗组(每组10只),给药3个月后显微CT检测下颌骨和胫骨骨密度及骨形态计量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分离度),三点弯曲实验检测生物力学特性;对结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组间g检验.结果 胫骨处锌治疗组骨体积分数[(0.296±0.067)%]较单纯去势组[(0.141±0.052)%]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数量[(7.01 ±0.83) mm-1]较单纯去势组[(4.54±0.44) mm-1]显著升高(P<0.01),骨小梁分离度[(0.101 ±0.020) mm]较单纯去势组[(0.191±0.026) mm]显著降低(P<0.01).雌二醇治疗组下颌骨的骨密度[(0.972±0.005) g/cm2]较单纯去势组[(0.969 ±0.021) g/cm2]显著升高(P<0.05);锌治疗组下颌骨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参数、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锌可以显著改善大鼠胫骨骨强度,但对下颌骨骨强度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提示下颌骨的骨变化滞后于全身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