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众研究表明,脂肪肝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肝病,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介于12%-24%。这与北美的流行病学资料相近。在过去的15年间,亚太地区N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且呈进一步增长趋势,这与当地营养过剩、肥胖、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增加一致。NAFLD与内脏性肥胖、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亚洲地区NAFLD患者肝组织学改变同样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炎(NA SH)到肝硬化和肝癌整个疾病谱。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属于“症瘕”积聚范畴,多见于肥胖之体,嗜酒之人。病因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过食肥甘厚味,食饮醇酒,过于安逸等引起肝经湿阻热郁、瘀积。  相似文献   
2.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复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其结石取出率为90%左右,对于大结石采用经内镜机械碎石可使结石清除率达95%以上,然而取石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为1%~24%[1~3].预测EST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因素,对于临床减少结石复发率,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EST取石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病例,探讨其与结石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补肾活血法对衰老模型大鼠高黏滞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法对衰老模型大鼠高黏滞血症 (hyperviscositysyndrome,HVS)的影响。方法 :测定用D 半乳糖 (D 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 ,肝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以及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观察补肾活血方扶正降黏胶囊 (简称FZJN)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衰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肝肾组织MDA含量等明显增高 ,AT Ⅲ活性及肝肾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 ;主动脉壁内膜增厚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的血浆黏度与SOD呈负相关 ;FZJN能使上述变化逆转。结论 :补肾活血方在改善衰老大鼠模型自由基代谢紊乱的同时 ,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液的黏滞度 ,提高AT Ⅲ活性 ,从而纠正血液黏、浓、聚的病理性改变。可用D gal诱导衰老HVS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D-半乳糖诱导衰老高黏滞血症大鼠模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研制简便易行的衰老高黏滞血症(HVS)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青年大鼠分为青年对照组、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1组、2组.分别在腹部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D-半乳糖于10周、6周、10周后以青年组大鼠为对照,观察血液流变性、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肝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并做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青年对照组的血浆黏度和SOD呈负相关、衰老模型两组的血浆黏度和SOD呈负相关;与青年组比较,衰老模型1、2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肝肾组织MDA含量等明显增高,AT-Ⅲ活性及肝肾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主动脉壁内膜增厚.结论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模型具有与老年鼠相似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用作为衰老高黏滞血症(HVS)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2016年住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从1 022份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 194株,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血液和分泌物;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86%;革兰阳性菌占27.14%;排名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菌株,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且耐药性非常广泛,应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