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PLC)转为多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原因。方法施行TUSPLC治疗胆囊息肉18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56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9例。结果拟行TUSPLC93例,其中顺利完成78例,转为多孔法LC15例。中转原因依次为胆囊急性炎症致视野不清6例,术中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3例,胆囊三角粘连致密2例,疑有胆管系统解剖变异1例,肝左叶肥大遮挡胆囊三角区1例,可疑胆囊癌1例,严重肥胖1例。结论 TUSPLC是安全可行的,但操作难度较多孔法LC大,需严格选择适应证。遇操作困难应及时增加操作孔或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肝硬化动物实验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恶性肿瘤肝转移模型,探讨肝硬化对恶性肿瘤肝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L4皮下注射法建立兔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实验组用CCL4溶液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橄榄油。每3周采集兔血和小块肝组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HE染色病理学观察。明确肝硬化形成后,分别通过经胃壁、脾脏接种VX2肿瘤细胞,观察肝硬化兔与正常肝脏兔接种VX2肿瘤细胞后肝转移发生率及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1)实验9周末HE染色可见肝硬化典型病理变化假小叶形成,肝硬化模型建立成功。(2)肝硬化组恶性肿瘤肝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CL4溶液皮下注射成功诱导建立了兔肝硬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恶性肿瘤肝转移模型,实验结果提示肝硬化对恶性肿瘤的肝转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管一期缝合与T 管引流两种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根据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的胆总管内是否放置T管引流,将85例因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比较两组的手术和住院时间、输液量、住院费用、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一期缝合组较T管引流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正常工作更快、输液量和住院费用更少(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再次手术.结论 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胆管一期缝合避免了放置T 管引起的一系列弊端,体现出微创技术的优越性,治疗适合的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8岁.反复发热伴腹痛2周入院.体格检查:腹软,右下腹轻压痛,无肌卫,未触及包块.胸腹部CT提示:肝脾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伤寒抗体、结核抗体、嗜异凝集试验、狼疮全套均阴性.入院诊断;发热待查,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入院后第10天始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肠镜检查示:肠内大量血凝块,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可能.骨髓穿刺活检未发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初学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特点,优化初学者手术成长曲线。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由初学者施行的150例和有经验者施行的50例LC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初学者手术并发症特点。结果 初学者手术操作的时间([ 43.4±23.9)min]较有经验者[(32.3±11.4)min]更长(t=3.162,P=0.002);初学者引发的术中出血[(10.2±13.2)mL]较有经验者[(5.4±4.5)mL]更多(t=2.494,P=0.013);初学者引发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7%)与有经验者(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初学者引发的4例手术并发症分别为胆管损伤2例,胆囊床肝中静脉分支出血1例以及残余胆囊管结石1例。结论 初学者前50例LC手术熟练度欠佳,手术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