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feloma,MM)是第二常见的血液肿瘤病,目前仍无法治愈。诱导治疗后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化治疗,但依然可能存在复发。使用维持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无进展生存期(PFS),加深缓解,进而增加总生存期(OS)。本文主要对新药时代MM的维持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浆母细胞淋巴瘤(PBL)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患者治疗获短期缓解后复发死亡,另1例患者仍维持完全缓解。结论 PB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对R-CHOP方案敏感,但维持患者长期缓解及治愈的有效措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和骨髓Treg细胞水平,评价MM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免疫状态,以及免疫状态与疾病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MM患者外周血以及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15例正常人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以CD4^+CD25high^+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代表Treg细胞水平。结果 MM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高于正常人外周血,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低于正常人骨髓,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Treg细胞降低水平与浆细胞比例无关,而与疾病的预后相关,与β2-MG水平及ISS相关。结论 MM骨髓微环境中肿瘤诱导的免疫系统的改变是MM发病的原因之一,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降低比例与预后相关,而与肿瘤负担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6例,均给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患者分别接受2-6个周期治疗。结果:26例患者在接受2个疗程硼替佐米治疗后,其中2例患者完全缓解,7例患者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6例患者部分缓解,1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不良反应主要有周围神经病变、血液学毒性、消化道症状以及感染等,经对症支持大部分可以缓解。结论:硼替佐米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起效快,有一定程度不良反应,但大部分可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表面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及血浆中可溶性 E-cad(sE-cad)的表达在髓外白血病发生、发展和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初治或复发的 AL 患者87例(L119例,L229例,M214例 M320例,M44例,M51例)均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对照组血浆来自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骨髓来自血液科15例非 AL 的住院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缺铁性贫血4例,发热4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47例AL 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血浆中 sE-cad 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 AL 患者及15例对照者骨髓 MNC 表面 E-cad 的表达。结果 AL 组血浆中 sE-cad 的表达水平为(66.812±52.712)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7.976±14.206) ng/ml (P<0.01)。 AL 患者中,髓外浸润组血浆 sE-cad 的表达水平为(83.545±60.759) ng/ml,高于非髓外浸润组的(42.152±22.043) ng/ml(P<0.01);高白细胞血症组血浆 sE-cad 的表达水平为(85.166±57.828)ng/ml,高于非高白细胞血症组的(41.933±32.064)ng/ml (P<0.05)。 AL 组骨髓 MNC 表面 E-cad 的阳性比例为(13.615±14.038)%,低于对照组的(31.700±16.213)%(P<0.01)。 AL 患者中,非髓外浸润组骨髓 MNC 表面 E-cad 阳性比例为(18.691±14.917)%,高于髓外浸润组的(6.589±8.959)%(P<0.01);非高白细胞血症组骨髓 MNC 表面 E-cad 阳性比例为(20.925±12.081)%,高于高白细胞血症组的(7.446±11.118)%(P<0.01)。结论 AL 患者骨髓 MNC 表面E-cad 低表达及血浆中 sE-cad 高表达可能与髓外白血病及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相关,可能是白血病细胞发生髓外浸润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之一。 AL 患者血浆中 sE-cad 高表达可作为髓外白血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例May-Hegglin异常家系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May Hegglin异常 (MHA)患者的血小板改变及其分子遗传学特征。 方法 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静脉血 ,分别进行机数和镜数血小板计数 ,观察血小板形态 ,以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膜蛋白 ,ELISA法检测血小板膜抗体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先证者及其父亲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 9基因 (MYH 9)的 2 5 ,30 ,38,4 0号外显子 ,分析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 ,确定突变点 ,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细胞核染色技术显示粒细胞中的包涵体 (D hle小体 )。结果 患者机数血小板数明显低于镜数血小板数 ,巨大血小板占 90 %以上 ,血小板膜糖蛋白 (CD4 1、CD6 1、CD4 2a、CD4 2b)均在正常范围内 ,膜抗体未能检测到 ,血小板功能正常 ,MYH 9基因 38号外显子第 5 5 2 1位核苷酸存在G→A杂合突变 (GAG→AAG) ,从而导致其编码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A(NMMHC A)第184 1位谷氨酸变为赖氨酸 ,正常对照及家系中正常者未见此突变 ,MHA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中荧光分布显示了“梭形”包涵体的形态和轮廓。结论 MYH 9基因点突变并伴有血小板减少和巨大血小板是MHA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5年12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恶性淋巴瘤病例30例,均接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1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回输后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其余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随访至2016年3月1日,有22例存活,无病生存19例,9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4.5(1~15)个月,其中6例复发后3年内死亡,2例治疗后重新评估为CR随访至今未再复发,1例为单一椎体复发至今仍存活。移植相关死亡率为6.7%。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很快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蛋白6A(GPM6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突变情况,探讨其对临床预后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PM6A基因表达谱资料及临床相关资料。分析GPM6A在肿瘤组织及相匹配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GPM6A的表达差异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公共数据库对比分析GPM6A基因变异情况。结果:肺癌组织中的GPM6A表达明显低于配对的正常组织(P<0.001),GPM6A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大小(P<0.05)、病例理分期(P<0.05)相关,肿瘤组织恶性程度越高,GPM6A表达水平越低。在正常组织当中,GPM6A表达水平与患者存在吸烟史(P<0.05)相关,存在吸烟史的患者要比无吸烟史患者GPM6A水平低,但在肿瘤组织中GPM6A表达与吸烟史无相关性。经由建立Cox回归模型发现影响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P<0.05)。GPM6A基因拷贝数广泛变异,推测是由于杂合子的缺失导致了GPM6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在肺癌组织中GPM6A低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GPM6A可为预测肿瘤发生、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有效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Thl7与Treg的水平,以及良性反应性淋巴结和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中Thl7与Treg的水平,探讨淋巴瘤患若是否存在TM7/Treg比例失衡。方法收集50例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及淋巴结,50例健康人外周血及50例良性反应性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和IL—17的表达,分析淋巴瘤患者与正常人的Thl7、Treg的水平及Thl7/Treg是否存在区别。结果与健康人外周血相比,淋巴瘤患者外周帆Treg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l7l和Thl7/Treg比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良性淋巴结相比,淋巴瘤患酱淋巴结内Thl7细胞降低,Thl7/Treg比例降低,Treg细胞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reg比例增高,淋巴瘤患者淋巴结中Thl7/Treg比例明显失衡,Thl7/Treg的失衡存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免疫调节机制,并加以合理利用,有望为淋巴瘤的免疫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