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外规范化管理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每组80例,常规管理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规范管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采用生存质量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1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结果干预前,常规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患者的SF-36得分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规范管理组患者SF-36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管理组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管理组与常规管理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得分干预后1个月[(61.52±6.51)分vs (68.13±6.72)分]、3个月[(76.59±7.84)分vs (69.31±6.99)分]、6个月[(84.32±8.59)分vs (72.34±7.54)分]和12个月[(87.31±8.62)分vs (75.32±7.72)分]比较,规范管理组遵医依从性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外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1年内不良心血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骨的形成、骨折的愈合和骨的改建过程中均有生长因子参与,本文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形成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选用SD大鼠40只制作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每组10只。将充满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7mm明胶海绵条分别置入该组骨弧形缺损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腹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400ng,每3天1次,共3周。术后第3,6周分别选取5只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形成情况,同时取骨缺损处标本光镜检查其病理改变。结果:实验过程中40只大鼠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影像学显示在第3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骨缺损处没有骨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的5只大鼠骨缺损处均有骨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的骨形成比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范围大、密度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骨缺损处的骨形成范围较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少,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双侧椎动脉(VA)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D-CDFI与TCD检测均可简便、准确、直观地测量VA相关数据。VA缺血性眩晕异常主要超声表现:脉冲多普勒各参数异常;多普勒频谱波形异常;二维图像异常。异常结果有交叉互补性。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检测VA颅外段、颅内段的二维图像或(和)血流状态。结论:2D-CDFI与TCD检测双侧椎动脉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两者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应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493例,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173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氯吡格雷组(n=87)和替格瑞洛组(n=86)。氯吡格雷组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主要终点事件为治疗3天、7天、30天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次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3天、7天、30天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6.7±12.5)%、(54.1±12.3)%、(53.2±15.3)%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87.7±14.3)%、(85.4±12.7)、(84.9±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CE及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且替格瑞洛是有效、安全可信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辅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MP-2、CK-MB和OX-L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MMP-2、CK-MB、OX-LDL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SP、LVEF、SV水平均升高,NT-pro BNP水平下降,且治疗组LVSP、LVEF、SV、NT-pro BNP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丹参川芎嗪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管生成与早期骨形成密切相关,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最有利的血管生成因子。探讨骨形态生成蛋白在骨生成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4—05/08在吉林大学预防医学院地方病研究所完成。取12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2mg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4mg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6mg组,每组10只。①模型建立:大鼠氯氨酮腹腔注射麻醉后,于右侧股骨前外侧长约2cm处分离至肌肉间隙,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置入充满不同剂量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7mm明胶海绵,对照组肌间隙仪置入明胶海绵,缝合伤口。②肌肉组织标本病理观察:分别于术后3,7d每次每组随机选取5只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肌肉组织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③肌肉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NA的表达测定:确定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对照β-肌动蛋白引物序列,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做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肌肉组织标本病理改变:伤后3d骨形态发生蛋白各组比较差别不显著。伤后7d可见软骨细胞分泌的骨基质成分出现,并且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剂量的增加而增加。②各组大鼠肌肉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NA的表达:伤后3d骨形态发生蛋白各组表达未检出。伤后7d电泳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β-肌动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42mg组,4mg组和6mg组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0.92&;#177;0.14,1.07&;#177;0.11,1.09&;#177;0.19,0,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46mg组显著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mg组(P〈0.05)。结论:实验结果论证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引诱骨形成过程中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形成,并且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促进和加速骨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电生理检测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意义.方法用针电极记录拇短展肌动作电位,用表面电极记录拇指-腕、食指-腕、中指-腕感觉神经电位,腕-肘运动神经电位.结果经过腕部的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少.严重病例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失神经改变.轻度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后完全恢复.结论肌电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尚不足以诊断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加巴喷丁联合尼莫地平对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单种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加巴喷丁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病患者用药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药物疗效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对比得治疗组在头痛发作次数、药物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加巴喷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可有效减轻患者头痛发作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北京某综合医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阳性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梅毒感染情况,为区域性HIV筛查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年北京某综合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经HIV抗体初筛和确认的HIV感染者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17年共进行HIV筛查222 550人次,初筛阳性285例(0.13%),确证阳性246例(0.11%)。各年HIV阳性率较稳定,上升趋势不明显。HIV抗体确认阳性者以男性为主,占96.34%,男女比例26.331,年龄上以20~39岁年龄段为主(82.52%),外省市户籍者(84.96%)居多,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56.50%),且已婚比例随时间有升高趋势(P<0.05);传播途径上均为性传播,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96.34%)。就诊科室主要分布在皮肤科(43.50%)、内科(16.67%)、外科(13.41%)和体检中心(11.79%),在整个内科来源的HIV阳性者中,消化内科占的比例为65.85%。HIV阳性者合并感染梅毒的几率很大(26.02%),且梅毒发作期患者比例高(20.33%)。结论 需进一步加强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HIV检测。性活跃期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人群(尤其是双性性接触的MSM)需继续作为艾滋病防控宣传和咨询检测的重点人群,防止HIV 感染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及时治疗梅毒感染,有效控制梅毒的发病率,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