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畅  贺美  屈淑娥  丁清  莫海燕 《华夏医学》2006,19(6):1086-108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1例中、高度近视患者行LASEK手术,平均年龄(22.3±4.0)岁,平均术前等球镜为-8.57±2.16D(-5.00~-11.00D),平均角膜厚度518μm(462~530μm)。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术中及术后分别观察上皮瓣厚度、视力、屈光度、角膜混浊程度。结果术后3个月4例出现上皮下混浊,其中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角膜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佩戴接触镜有关,与佩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佩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手术后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His 标记的人STAT4 C-端565-748 氨基酸肽段原核表达载体,埃希氏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方法:PCR 扩增编码STAT4 C-端565-748 氨基酸肽段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ET-28a 原核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菌BL21,IPTG诱导蛋白表达,经包涵体变性、复性、树脂纯化、透析。免疫印迹鉴定纯化的融合蛋白。结果:PCR 扩增获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ET-28a,转化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发现融合蛋白存在于包涵体。经变性、复性、树脂纯化和透析,免疫印迹实验发现融合蛋白表达、被纯化。结论:成功构建人STAT4(565-748aa)肽段原核表达质粒并获纯化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规范拔尿管方法、降低男性患者拔除尿管疼痛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男性患者拔尿管疼痛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应用PDCA循环原则实施各项对策。结果: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制订了规范化的拔尿管方法和流程,使男性患者的拔除尿管疼痛率由95.0%降至15.0%,护士的各项隐性能力也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对拔除尿管方式进行管理控制,规范了尿管拔除方法和流程,降低了男性患者的拔管疼痛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此种方法和流程值得在临床科室推广。该活动同时增加了护士的主动管理能力,便于更好地促进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的围术期护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对69例(138眼)近视患者行LASEK治疗,术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宣传,术中正确指导配合手术,术后跟踪观察指导用药.做好LASEK的围术期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畅  张一川  乔诗凝  贺美  丁清  屈淑娥 《眼科》2011,20(6):391-396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两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兔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及手术后兔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情况。设计 动物实验。研究对象 新西兰白兔60只。方法 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依术后取角膜时间不同分为5个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第1、7天、1、3、6个月取兔角膜,通过氯化金染色的方法观察兔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主要指标 光镜下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的变化,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量。结果 光镜下观察,LASEK手术后1天深层基质神经保留,术后7天切削区内的神经断端开始再生,术后6个月切削区前基质神经丛重构基本完成,形态与正常接近;而LASIK术后1天可见基质层神经纤维断端,术后7天深层基质神经无明显再生的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角膜瓣边缘神经断端再生神经增多,术后6个月角膜瓣内的前基质神经丛开始恢复,部分神经断端无神经再生,形成盲端。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天)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0.650±0.101、0.580±0.109),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0.661±0.032),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t=0.687,0.277,0.107;P=0.530,0.796,0.920)。结论 与LASIK相比,LASEK术后兔角膜神经损伤轻,修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综合训练对老年患者膀胱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接受膀胱癌根治术Bricker术的老年患者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术毕即刻开始给予胃肠综合训练,分时段分部位进行。术前、术后第1日、第3日抽血检测血浆胃泌素水平,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梗阻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术后第7日、14日、21日及28日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对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术前,2组患者血浆中胃泌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术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第1日[(348.35±55.36)ng/L]、第3日[(378.45±31.84)ng/L]的胃泌素含量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22±0.15)d]、首次排气时间[(1.88±0.22)d]、首次排便时间较短[(2.95±0.19)d],肠梗阻发生率(23.53%)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术后第7天[(68.46±10.24)分]、第14天[(47.19±10.93)分]、第21天[(24.51±9.81)分]、第28天[(14.49±7.52)分]的GSRS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12.79±4.52)d]少于对照组[(17.05±1.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胃肠综合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SBAR)在泌尿外科非正常工作时间段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选择泌尿外科2个病区的25名护士设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自身习惯与医生沟通,试验组实施SBAR标准沟通方式,比较两组护士在职责范围内正确先行处理例数、医生采纳护士建议例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护士在职责范围内正确先行处理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医生采纳护士建议的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士评判性思维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泌尿外科非正常工作时间应用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士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与处理,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条件,观察其对宿主组织内死活血吸虫虫卵的鉴别效果。方法采用偶氮偶联法和NBT/BCIP两种AKP酶染色方法对血吸虫感染后第45 d鼠(未治疗组10只)和经吡喹酮治疗后3个月鼠(治疗组10只)的肝、肠组织内完整虫卵,冰冻切片虫卵和石蜡切片虫卵进行比较检测和分析;收集12份有近、远期变性虫卵的血吸虫病患者肠黏膜活检标本,进行虫卵染色,计数虫卵阳性数,评价两种AKP染色法对血吸虫死卵和活卵鉴定的效果。结果两种AKP染色方法对未治疗组小鼠组织内完整虫卵染色仅半数阳性,其阳性反应主要取决于完整虫卵是否裸露。未治疗组小鼠肠组织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偶氮偶联染色法阳性率分别为97.72%和92.47%,NBT/BCIP染色法阳性率分别为97.65%和98.49%;肝组织两种染色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1.17%、86.55%和74.36%、95.32%。在冰冻切片中,肝、肠组织偶氮偶联检测的敏感性均低于NBT/BCIP法;治疗组两法的阳性率均为0。12份临床标本,偶氮偶联法检出1例阳性,NBT/BCIP法检出3例阳性。结论 NBT/BCIP AKP染色法可用于鉴别组织切片中血吸虫虫卵的死活,但在实际应...  相似文献   
10.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仪行LASE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256例460眼,平均术前等值球镜为-7.21±3.56 D(-5.00~-11.00 D),平均角膜厚度522 μm(462~530 μm),观察术中及术后上皮瓣厚度、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症状、屈光度和角膜混浊程度,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8例出现上皮下混浊1级,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角膜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戴接触镜有关,与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手术后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