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青少年动脉导管韧带钙化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胸部CT平扫的695例青少年资料,根据入选者年龄进行分组,学龄前儿童组(<6岁,161例)、小学学龄组(6-12岁,122例)、青春期组(13-18岁,114例)、青年组(19-25岁,298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常规...  相似文献   
2.
临床疑诊肠套叠1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新朱 《现代医院》2010,10(2):50-51
目的分析肠套叠的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四大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X线表现。评价它们对诊断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肠套叠的13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清洁洗肠后经肛门插管向结肠注气,结肠内出现套叠头部软组织块影诊断为肠套叠阳性。经肛门注气后,气体顺利通过结肠,进入小肠,注气全过程中结肠未见套叠头部软组织块影及梗阻现象为阴性。结果①腹痛、呕吐、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无果酱样血便患者34例,仅11例阳性。②临床触诊有腹部包块而无果酱样血便58例,阳性33例。③有果酱样血便45例,肠套叠阳性41。④同时有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45例,阳性45例。结论腹部包块加果酱样血便是诊断婴幼儿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价值和体会。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发现腹腔游离气体和游离包裹性积液的敏感性分别为85.4%(41/48)和87.5%(42/48);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的敏感性为75.0%(36/48)。结论超声检查可诊断出胃肠穿孔时腹腔内游离气体、积液以及异常回声等征象,弥补了X线检查的不足,为临床外科急腹症的快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动态观察所见伞端"喷射征"对输卵管伞端粘连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使用自制简易遥控注射器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患者45例,均于术中出现输卵管伞端喷射征,在行HSG之后均行腹腔镜检查.结果 子宫输卵管造影全程动态观察中,有68条输卵管伞端出现喷射征,腹腔镜均发现其伞端粘连存在.结论 喷射征对诊断输卵管伞端粘连具有较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输精管的行程及长度,为输精管外科交叉吻合、尤其是长段输精管丢失再通提供术前影像学基础.方法 用曲面重建术重建150例成的男性(最小年龄25岁)的输精管,并观察其行程,测量其全长及其各段的长度以及输精管末端至外环的距离.结果 输精管全长约320~360 mm,平均(330±30)mm,各段的长度分别为:附睾段4...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纵隔气肿并发软组织内积气的CT表现,提高对纵隔气肿与远处软组织内积气间联系的认识。方法搜集纵隔气肿并发远处软组织内积气患者5例。结果5例均见纵隔气肿,其中3例发现颈部积气,包括右侧颈动脉至右颞枕动脉周围积气(合并右下肺动脉周围积气)1例,左侧头长肌周围积气1例,左颧弓下软组织内积气1例;右上臂掌侧面软组织内积气1例;椎管内积气1例。结论纵隔气肿患者,气体可到达远处软组织内。当在临床发现上述部位软组织内积气时,提示有纵隔积气可能。  相似文献   
7.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CT组和MRI组各58例,对比分析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组的阳性检出率为53.4%,MRI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1.4%,MRI组显著优于CT组(P0.05)。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CT与MRI各具优势,但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检查,危害性更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制简易遥控注射器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以往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pingraphy,HSG)时妇科医师暴露于X线下将对比剂注射到患者体内,为减少医生的照射剂量,曝光次数受到限制,不能动态观察造影全过程,也不能及时发现逆流。为此,笔者自制了一种简易遥控注射器,并自2009年4月起投入使用,现已完成156例患者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5椎体向后楔形变后局部力学变化以及各分力对腰5椎弓峡部的作用效果,找出这种变化与腰5椎弓峡部裂之间的力学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150例腰5椎体向后楔形变合并腰5椎弓崩裂患者,回顾性分析其X线与反机架CT表现.并在侧位片对腰5椎体前后高度差及腰5椎上下平面之间的夹角进行测量.结果 150例患者中,137例为双侧峡部裂,13例为单侧峡部裂.39例腰椎侧位片可明确诊断,111例可疑,行双斜位点片或RGCT后确诊.测得前后高度差的最大值为9毫米,最小值为3毫米.平均值为5.86毫米.腰5椎体上下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值为23度,最小值为12度,平均17度.结论 腰5椎体向后楔形变进一步加大腰5椎弓峡部的应力.对可疑腰5峡部裂的诊断有支持和提示作用.因此,在腰椎侧位片上存在腰5向后楔形变而且可疑峡部裂患者,宜作进一步检查,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