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护理对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或抑郁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68位目击心肺复苏(CPR)过程的患者家属分为丰富环境护理组和普通谈话安慰组,随访3个月.比较以PTSD为主要终点事件,焦虑、抑郁等为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丰富环境组4例(OR=0.13,95%CI70.57~89.20)发生PTSD,而普通谈话组10例(OR=0.42,95%CI55.30~81.17),在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中丰富环境组亦低于普通谈话组.结论 早期的丰富环境危机干预可减少因目击抢救过程而产的PTSD、焦虑、抑郁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早期(48 h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CI患者年龄及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102例ACI患者发病48h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TOAST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按患者年龄分组,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TOAST分型各型心源性栓塞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其他明确病因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脑梗死,而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最低。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增高与年龄呈正相关;与病因学分型密切关联,说明ACI不同的TOAST分型在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已有研究证实QTd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有重要的意义[1].而Lazar J[2]等认为QTd越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差,死亡率越高.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脑梗死的研究,探讨QTd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郑跃  许岚  谈鹰  卢振产 《浙江医学》2014,(24):2023-2025
痫样发作是不同疾病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导致,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也是刻板性的临床现象,其发作时可造成呼吸道痉挛、窒息、吸入性肺炎、骨折、摔伤、大脑缺氧等,给患者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带来更多伤害。以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的疾病不仅仅是颅内病变,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甚至是功能性疾病的表现。因而此类患者应尽早明确疾病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以免漏诊或误诊。笔者对近年来我院急诊接收的以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分型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5~83(48.5±10.6)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脑血管型(15例),脊髓痨(5例),脑膜梅毒(3例),麻痹性痴呆(3例),特殊类型(1例).本组无症状型患者均为女性,脑血管型患者几乎均为老年男性,而其他类型也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除无症状型及1例脑血管型脑脊液RPR阴性外,其余血清、脑脊液RPR及TPHA均阳性,其中RPR滴度、脑脊液蛋白、有核细胞数以无症状型最低,脑膜梅毒和麻痹性痴呆最高.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除血管型头颅MRI有相应责任病灶外,余均无特异性.结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且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缺乏特异性,而血清、脑脊液RPR、TPHA实验结合影像学相关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MMP9、IL-6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68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hsCRP、MMP9、IL-6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浆hsCRP、MMP9、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大梗死组的血浆hsCRP、MMP9、IL-6水平均明显高与中、小梗死组;(3)有意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炎性血清标志物hsCRP、MMP9、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者。结论 炎性血清标志物hsCRP、MMP9、IL-6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早期应用抗炎制剂治疗脑梗死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而低密度脂蛋白 (L DL)脂质过氧化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抗氧化剂对抑制 L DL 氧化 ,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十分有益。胆红素被证实是人体内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具有比维生素 E更强的抗氧化活性。有资料证实血清胆红素的下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1 ]。因而推测胆红素在体内也具有抗 L DL 脂质过氧化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脑梗死的发生。我们通过检测 5 1例脑梗死患者血精胆红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 DL)的变化 ,并与 45例正常人进行分析比较 ,以探讨血清胆红素与脑梗死的关系及…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占7·6%[1]。本文对2005年3月至9月在宣武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人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40~80岁,平均60·0岁。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既往有高血压史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史2例,脑梗死史3例,心肌梗死1例,糖尿病史1例,高脂血症1例,吸烟史2例,酗酒史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1例,垂体瘤术后1例。6例自发病到高峰4~7天,1例2月后又进展;7例均有意识障碍,其中反复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